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17+1」萎縮成「14+1」,波羅的海三國是否推動歐洲國家反中骨牌效應?

「17+1」萎縮成「14+1」,波羅的海三國是否推動歐洲國家反中骨牌效應?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過去一年,為何一個歐洲國家會有如此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除了反映出中東歐國家的歷史印記之外,也有著地緣政治的現實考量,過去東歐各國深受納粹德國、前蘇聯共產的強佔與控制,立陶宛這樣的國家經歷,正好投射在對中國的疑慮。

日前,繼去年立陶宛開出第一槍後,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同時宣布退出由中國主導的「17+1合作機制」(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CECC),該合作機制成立至今已滿10年,是中國為了推動與中東歐地區的關係,所成立的區域性經貿合作平台,是中國對歐戰略的重要環節。

如今,外界認為「17+1」已經萎縮到成「14+1」,這代表著中國對歐洲外交上的嚴重挫敗。

抗衡中國威脅,波羅的海三國退出「17+1」

2021年3月,立陶宛毅然決然宣布退出「17+1」,對中國的歐洲戰略投下了震撼彈,不僅如此,當時立陶宛不但對外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台立兩國還互設代表處,種種「棄中友台」的行動引起中國強烈的不滿,對立陶宛採取各種經貿制裁。

人口不到300萬的立陶宛,不畏懼中國的大膽舉動,許多觀察家認為,將會對國際社會起到典範作用,果不其然,一年後,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跟進抗衡中國。

事實上,中國成立「17+1合作機制」,就是為了拉攏中東歐國家,美其名要促進雙邊商貿往來,但真正目的,是要擴大中國在歐洲地區的影響力,而這被認為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有關,大規模對中東歐國家投入基礎建設與金融借貸,一手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另一手則提高這些國家對中國的依賴,達到國際統戰的效果。

換言之,「17+1合作機制」是中國實現霸權大業的一部份,意圖將勢力範圍橫跨歐亞大陸。

2021年立陶宛宣布退出「17+1合作機制」,就有評論認為這會讓「17+1合作」的運作難以為繼,如今看來,波羅的海三國全數退出,確實已帶來巨大的影響。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