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科威國慶日前發表國情咨文,強調印尼國際地位與經濟發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將於17日迎來獨立77週年,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也在獨立紀念日前一天於國會發表國情咨文,表示印尼在全球的地位不斷提升,並提到新首都與國家經濟發展現況。
印尼將於8月17日迎來獨立77週年,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國慶日前一天於國會發表國情咨文,表示印尼在全球的地位不斷提升,並提到新首都與國家經濟發展現況。
《路透社》指出,佐科威16日在國情咨文演說中表示,印尼在2022年擔任G20主席國,並將在2023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表示印尼處於全球領導地位的頂端。
此前佐科威在6月下旬分別前往烏克蘭首都基輔和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會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和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尋求和平解決戰爭以及緩解全球糧食危機。佐科威對此表示,印尼已被接受成為兩國間的外交橋樑。
《彭博社》指出,佐科威提到位於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省(East Kalimantan)的新首都「努山塔拉」(Nusantara)將成為印尼新經濟的引擎,且新首都不僅會是政府辦公室的所在地,也是創業者和企業家的所在。
《亞洲新聞台》則指出,佐科威表示,在全球經濟動盪的情況下,印尼的經濟基本面仍舊強勁。今年,印尼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為5.44%,是一年來最快的增長,第二季的通貨膨脹率則為4.9%,低於東協國家平均7%的通膨率。
佐科威也在演說中提到,印尼是成功控制COVID-19疫情的國家之一;而以疫苗接種數來看,印尼是全球前5名的國家,截至目前為止已接種4.32億劑疫苗。
此次的國情咨文是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第一次在所有國會議員面前舉行。過去的兩年,國情咨文演說僅有少數議員實際參加,其他人則是透過線上參與。
佐科威於2014年當選印尼總統,目前是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根據印尼憲法規定,他在2024年完成此次任期後就不得再連任。
值得一提的是,佐科威此次穿著的服裝是蘇門答臘島附近邦加勿里洞群島(Bangka Belitung)的傳統服飾。佐科威的私人秘書表示,這個顏色代表「綠色未來」(green future)。
Datang ke Gedung MPR hari ini, saya berbusana adat baju paksian dari Bangka Belitung. pic.twitter.com/QdlHqtUBTK
— Joko Widodo (@jokowi) August 16, 2022
佐科威也在其推特上分享此次演說的服裝。
新聞來源:
- Indonesia at 'pinnacle of global leadership', president says(路透社)
- Indonesia Latest: Jokowi Says Borneo Capital to Lift New Economy(彭博社)
- Indonesia h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COVID-19, exercised global leadership amid tensions: Jokowi(亞洲新聞台)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陳曉芙
核稿編輯:杜晉軒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