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發缺額破萬,此時正是降低師生比、重視技職、推動教研彈性的好時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趁機降低師生比、提升教育品質、補助私校學生、公眾力量監督私校、重視技職能力,並且讓頂尖大學負責高端研究、一般大學負責教學與文化推廣、科技大學負責實作技術,甚至鼓勵新創學校(如來自美國矽谷密涅瓦大學),其實危機是可以視為轉機的。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國民教育(國高中小)扮演民眾基本認知能力的培養,高等教育(大學)扮演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然而自廣設大學以來,大學錄取率年年直逼100%錄取的關頭,加上少子化的衝擊,高教已經淪為跳樓大拍賣。今(2022)年的分科測驗,更是創下缺額近一萬五,佔總招生名額近四成。高教幾乎像是風光明媚的觀光景點,街上每一家都在出租腳踏車,老闆和員工都走上街頭招攬希望客人光顧。
台灣的高等教育為何會淪落到今天的田地?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首先是廣設大學:1994年,中央院士及學者主張廣設大學,從原先的58所大學院校,大量升格到20年後的149間。
接著是大學高中化: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提到當年主張廣設大學,是希望增設公立學校,但當時政府便宜行事,讓專科及技職升格,等於過去國中畢業在念的五專、高職都升格成大學,過去考不上大學的高中生,現在雖然都上了大學,但程度其實跟過去的高中水準差不多。
再來是高教公共化:蔡政府的十年政綱提出「高教公共化」,為因應政策,教育部提出「自然減招到公私比五比五」,然而過去是大量私立專科升格成私立大學,以學校資源及教師員額的比例,公校只能負責約3成的學生,私校負責約7成的學生,在公校資源及員額沒有提升的狀況下,如何提升到公私比五比五呢?而政府卻粗暴的擴增公校學生招生員額,讓後段私校招不到學生,就能逼迫後段私校自然退場,這是用犧牲教育品質的代價,逼迫私校退場。
想想看以前一位公校教授負責一個50人的班級,現在要負責到60人的班級,更別提前段公校裡,有高比例的教授只專心拿計畫做研究,成立實驗室,將研究生規劃成論文生產線,在教學上只求有教就好了,如何能讓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得到好的教育及引導呢?
最後是少子化:計算我出生的年代,六年級生的出生人口大概有每年近40萬的新生兒,七年級生及八年級生就已經掉到每年30萬,九年級生已經掉到每年20萬。今年考大學的是2004年出生,查出生人口是21萬6419人,比起前一年(2003年)的出生人口22萬7070,整整少了1萬0651,這與今年及去年的大學缺額差額1萬1761相近。接下來的出生率會越來越嚴重,幾乎每年都是以近一萬的人數在遞減,2010年甚至跌到只有16萬。

很多文章都在討論為何大學缺額的問題,卻很少提出建議,我建議以下幾點:
提升高教品質:此時正是可以降低生師比的時候,2018年台灣高教的生師比是22.3人,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平均是15.2,少了7.1人,趁著少子化的時候,維持或甚至提高教育預算,降低生師比。很多人會說生源都不足,如何提高教育預算?高教工會引用OECD的教育統計,發現台灣投入高教的經費僅佔GDP的0.39%,與OECD國家平均佔比1%是近三倍的差距,說明台灣政府對於高教的投入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補助私校學生:所謂的「公共化」是指社會的成果是人民一起參與、自主管理、和公共分享,放在教育上就是人民的納稅錢花在學校建設和經費補助上,而目前台灣的私校就是這樣的方式在營運,因此「高教公共化」不應是讓公私校學生達到五比五,因為私校的數量原本就是公校數量的兩倍,應該是補助學生學雜費,讓唸私校的學生付的學費與公校相同。
公眾監督:讓私校的財務、教職員徵聘、校務會議、委員名單、甚至薪水開支都要透明化,透過公眾的力量監督私校,讓私校真正為教育辦學,而不是像現在很多董事會認為私校是個人資產,是為營利辦學。
重視技職:為何現在私校會有辦學不利的狀況?學生員額減少、政府補助減少、廣設大學導致粥少僧多等,這些都是原因,當年政府讓專科升格,並且統一用計畫和研究等成果來補助學校,導致過去很多做實作和手工藝的老師,要硬著頭皮寫論文和申請計畫,也導致這些技職的工夫沒有學生可以傳承,不僅水電工、修車廠、水泥工等技術少有人學習,連應該很了解機器拆解和程式撰寫的電機或電子相關的學生,大多也在學習理論知識。
我了解技職院校可能回不去了,但政府的補助方式應該更多元,例如採納德國的二元制職業教育,讓學生在私人企業學習技藝、同時在科技大學補充理論方面課程,結業時參加技職證照考試,使其畢業時不是只有一張畢業文憑。
教研彈性:延續上述議題,讓頂尖大學負責高端研究(真的不需要每個人都去研究AI、區塊鏈、元宇宙)及基礎科學(例如純物理化學)。一般大學帶領學生針對議題做問題解決,例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17大議題,融合在地問題(例如少子化、高齡化、城鄉差距、數位落差、社會關懷等),這些議題不需要都使用AI來解決,更多的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和教學,帶學生深入地方探索。
另外科技大學負責實作技術,現在很多科技都可以透過跨國找外包公司來做,但是貼近生活的水電、木工、電器維修、汽車保養、焊接、水泥、裝修,這些貼近生活的工夫幾乎已經面臨斷層了,科技院校應肩負起過去技職的重擔,讓學生學習處理每個家庭及人民會面臨到的民生問題。
鼓勵新制學校:台灣的高教過於一致性,幾乎每所大學開的科系都差不多,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無法多元,未來可能難以面對複雜變化的世界,應效法國外,鼓勵多元化的大學,例如美國矽谷新創出來的密涅瓦大學,沒有校區,僅創立十年,每年錄取率僅1%,比哈佛還難申請,學生在大學四年需要到世界七座城市進行議題解決,同時間還要遠距與學校老師討論及學習相關理論,這樣的新創大學可以培養出適應未來的學生。政府應該彈性開放,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及專家創立實驗大學、體制外大學、法人大學等,讓教育可以更多元。
結語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