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會議後,習近平北訪、李克強南巡,分別傳遞什麼政治訊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中共高層似乎已經結束了夏日的北戴河會議,重回公眾視野。「一把手」習近平和「二把手」李克強分別北上和南下,在遼寧和廣東進行了考察。對於這兩位領導人的行程和細節,媒體和公共輿論進行了聚焦和解讀。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綜合報導)
8月16日至17日,李克強在深圳考察。據中國媒體報導,他表示,「要鞏固經濟恢復基礎,將穩增長放在更突出位置」,特別強調「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對國企、民企、外企及合資企業等各類企業在政策支持上一視同仁。」他也鼓勵深圳創業者「敢闖敢試、不驕不躁」。
中國媒體《鳳凰網》的一篇文章稱之為〈旋風之旅〉,稱李克強在深圳「開了一個座談會去了四個地方,時間和地點的選擇都蠻耐人尋味。」
這裡的「一個座談會」指的是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四個地方分別是「深圳龍崗區的領創天下產業園」、「鹽田港」、「蓮花山」和「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全球總部」。在蓮花山公園,李克強向鄧小平同志銅像敬獻了花籃。
「傳遞什麼訊號?」
這篇刊登在《鳳凰網》、來自「瀟湘散人」的文章標題即為〈李克強考察深圳去這些地方,傳遞什麼訊號?〉作者認為,在中國經濟呈現疲軟跡象、下半年經濟恢復面臨不少挑戰的當下,李克強這次來廣東,「是『打氣』之旅,是傳遞信心之旅,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督戰』之旅。」
文章提到,7月廣義貨幣(M2)增速維持高位,但社融堪憂,說明市場主體不願意借錢擴張,信心缺乏。李克強在這個時間點在深圳主持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來打起、傳遞信心,同時要經濟大省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支撐作用。
作者寫道,李克強總理深圳行的三個關鍵詞是「改革開放、科技創業、民營企業」,認為「這次去了創業產業園,又去了民營企業比亞迪,風向標意味濃厚。」
「黃河、長江不會倒流」
在推特等社媒上,流傳著不少李克強在深圳的圖片、影片。一些是這位總理直接面對群眾們講話。在一些室外拍攝的圖片和影片中,李克強沒有佩戴口罩。那些聚集在周圍、聽他講話的群眾也沒有戴口罩。在另一些圖片中,可以看到李克強向鄧小平銅像獻花。
昨天的事,深圳,鄧小平雕像,李克強獻花,紀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歲月的流逝⋯⋯ pic.twitter.com/Yb09CHDqK1
— 楊錦麟 (@m_wo8y) August 17, 2022
此外,社媒上流傳著一段李克強在深圳鹽田港講話的影片。其中,李克強說:「中國開放還要繼續往前推進,黃河長江不會倒流,鹽田港的水也是會滔滔不絕……。」不過,這段鹽田港講話的影片沒有出現在中國主流媒體上。
今天在深圳盐田港,李克强现场演讲:中国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 黄河长江不会倒流。 pic.twitter.com/PERK4yXRAT
— 曹山石 (@caolei1) August 17, 2022
習近平北上「回顧遼瀋戰役勝利進程」
在李克強南下考察的同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8月16日、17日在遼寧錦州市、瀋陽市考察調研。通過中國官媒的圖片可以看到,在室外場合,這位中國一把手及其隨行人員、會面群眾也沒有佩戴口罩。據報導,習近平在瀋陽來到基層訪問,關注老舊小區改造、教育「雙減」工作等內容,強調「黨始終在人民身邊」。
此外,在錦州期間,習近平先後考察了遼瀋戰役紀念館和東湖森林公園。據中國官媒報導,習近平在遼瀋戰役紀念館「回顧東北解放戰爭歷史和遼瀋戰役勝利進程。」
遼瀋戰役又稱遼瀋會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也稱三大會戰)之一。在這場戰役後,解放軍控制了東北全境。遼瀋戰役是三大戰役(還有淮海和平津)中最先開始的,三大戰役均以中共勝利告終。
官媒《人民網》在8月17日刊文〈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遼瀋戰役勝利使中國的軍事形勢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
在目前兩岸緊張升級的背景下,習近平「回顧東北解放戰爭歷史和遼瀋戰役勝利進程」,引發了一些聯想和猜測。
據《聯合早報》報導,有分析認為,習近平在這個時間點上考察遼瀋戰役紀念館,「釋放出台灣問題是國共內戰歷史遺留的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以及中共有能力收復台灣的訊號。」台灣軍事評論員亓樂義也對「自由亞洲電台」說,習近平在台海緊張之際考察遼瀋戰役紀念館,是「再一次向國內民眾發出隨時準備戰勝敵人的宣傳動員。」
「說明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目前的經濟情況」
不過,《聯合早報》採訪的台灣兩岸關係專家趙春山教授則認為,習近平的考察行程應是事先就安排好的,「此次考察遼瀋戰役紀念館,和目前的台海局勢沒有直接關係。」
報導也援引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分析,稱習近平和李克強在「北戴河時間」後分別在遼寧和廣東現身,「說明中國領導人高度重視目前的經濟情況,力圖穩住南北兩大經濟板塊。」
今(2022)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根據中國官方數字,今年7月的中國多項經濟指標均低於預期;而今年第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0.4%,創下兩年來新低。
據中國官媒報導,在這次遼寧考察時,習近平強調:「要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統籌發展和安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奮力開創遼寧振興發展新局面,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延伸閱讀
- 中國爆紅短片《二舅》,是為「偉人習近平」精心包裝的三連任競選綱領
- 李克強對外商隻字不提清零政策,反覆強調中國刺激經濟不搞「大水漫灌」
- 中國要動態清零也要經濟成長,外媒分析:習近平治國的矛盾至少持續到2023年
- 河南村鎮銀行坑殺儲戶400億人民幣,不排除是反習勢力的又一次大總攻
- 北戴河會議前夕出現特斯拉上路禁令,中共在擔心什麼?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中共二十大”的相關議題
- 2022-09-05 學者分析:中共未來10年都沒有挑戰習的派系,接班人直接入常可能性低
- 2022-08-31 中共二十大10/16北京登場,關注習近平第三任期、人事布局是否打破「七上八下」潛規則
- 2022-08-19 北戴河會議後,習近平北訪、李克強南巡,分別傳遞什麼政治訊號?
- 2022-07-22 李克強對外商隻字不提清零政策,反覆強調中國刺激經濟不搞「大水漫灌」
- 2022-06-29 蔡奇「未來五年常態化防疫」引爆中國網路,民眾認為解封遙遙無期,「未來五年」成為刪文敏感詞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