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陷疫情、爛尾樓和限電風暴,中央寬鬆貨幣、地方消費券大撒幣救經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連平,直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外貿企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困難,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多月上升,青年群體就業形勢『嚴峻』,又遇爛尾樓、限電風暴,中央地方接連大撒幣、推建設以救經濟。
疫情、爛尾樓和限電風暴,接連打擊中國製造業經濟。為了搶救內需市場,中國中央、地方動起來,其央行變相發動貨幣寬鬆政策,地方政府大撒幣推出「消費券」、「補助方案」還有各類促銷活動,仍無法遏止不斷攀升的青年失業率。
中國深陷疫情、爛尾樓和限電風暴
今(2022)年以來中國經濟始終擺脫不了疫情陰霾,尤其4月實施全面及局部封城,導致眾多中小企業倒閉,青年失業人口激增,對經濟造成相當程度影響,再邁向「清零解封」後,又遇上「爛尾樓」和高溫旱災的限電風暴,中國正以各種方式止血、穩住各大製造業命脈。
時序進入下半年,也是中國各大零售、製造業旺季,但卻產業界卻瀰漫著不安的氛圍,而為了搶救經濟,中國人民銀行8月15日率先槍第一槍,調降「中期借貸便利」與「七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各10個基點,這相當於貨幣寬鬆政策,替金融體系挹注達593億美元。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首席經濟學者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ía-Herrero)表示,中國社會存在「極其巨大的不確定性」,導致民眾懼於消費,企業對投資裹足不前。因此北京正積極拉抬市場信心。
中央寬鬆貨幣,地方積極撒錢
除了中央的貨幣政策引領,地方也有相當多措施出爐,包含6月時山東發放人民幣2億元家電消費券;深圳則於5至8月,對合規定的消費者購買家用電器,給予15%補貼,每人累計最高人民幣2000元。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直接鼓舞各地方政府撒錢救市,除山東、深圳,還有上海、廣東、湖北、海南等多省也推出舊換新、財政補貼和發放消費券等措施。
中國媒體《中新網》報導,各地方消費券在上半年已經發放超過逾人民幣34億元。報導引述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家電、汽車產業鏈較長,能帶動鋼鐵、化工、電子、基建等系列上下游產業發展,還能進一步解決就業,因此成為這次促消費的重點。
不過很顯然地,上半年各種促進消費政策都未能發揮,各項經濟數據卻一再惡化,雖然中國7月城鎮失業率回落至5.4%,但是青年失業率升至19.9%創下新高。未料,再遇上60年一遇高溫旱災,「限電風暴」再度重創製造業。上一波振興方案還未結束,下一波又趕著上架,8月15日河南、天津和上海等多地,再度加碼推出若干措施,通過促消費穩經濟大盤。
這些方案包含:上海市宣布發放總規模達人民幣10億元的消費券;北京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發放人民幣1億元餐飲券;天津擬推出20條措施支持汽車、家電以及家居消費方案;上海、深圳均擴大舉辦購物節等
官方坦承青年就業形勢「嚴峻」
事實上,北京當局早已意識經濟衰退的風險。5月23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會中表示,決定實施33項針對性強、有力有效的區間調控舉措,穩住經濟基本盤,從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產業鏈、能源、就業和房地產等8個方面進行大力度調節。
不過,目前成效不如預期。綜觀過去中國政府多是報喜不報憂,但本次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連平卻在中國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會直言:「我國失業率有所上升,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連平表明,必須要有強力政策協助。
他甚至說:「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外貿企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困難,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多月上升,青年群體就業形勢『嚴峻』」。這也一再暗示短時間內北京當局「大撒幣」政策仍無法挽回經濟下行的趨勢。
延伸閱讀
- 經濟數據難看,又遇四川缺電打亂供應鏈,中國央行緊急「降息」向金融市場輸血
- 中國經濟內憂不斷:村鎮銀行弊案官方已墊付800億、地產開發商因「房鬧現象」上書陳情
- 美國通膨仍在高點造成「實質薪資倒退」,三分之一民眾動用儲蓄支付開銷,甚至靠信貸維生
- 勞動市場火熱為何美國經濟仍前景不明?經濟學家認為2023年將正式陷入衰退
- 中國Q2經濟憂喜參半,「爛尾樓風暴」停貸潮會成為復甦隱憂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