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騙你去旅行:看影視作品裡的人口販運,如何誘騙受害者掉入陷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身的販運交易,原本就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古老,仍是現在進行式的罪惡之一,這也影視作品常見的拍攝主題或鋪陳的情節,細數片單,族繁不及備載,筆者難以全數納入文中,細緻分析箇中劇情,指引讀者旅途中的自保之道。
文:Cathy Tsai|蔡凱西
西方文化脈絡裡的「travel」一詞,最初與「跋涉」、「辛勞工作」(travial)的語意高度重合,也意味冒著生命危險出門,有去可能無回,這是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學的業界人士,最熟悉的專有名詞與釋義。
受惠於一百多年來,觀光旅遊業的全球化,時人對旅行的理解,已少有上述的語意脈絡,而是有出發就有回返,兩點連結,被視為構成旅行本質的基礎要件,有學者稱之為「圓形結構」(circular structure)。
不過,「可能有去無回」的旅行,近期則成為台灣公眾與新聞報導關注的議題。以國內外高薪工作或旅遊為名,與免費住宿交通,包裝成的糖衣陷阱,誘使國人前往泰柬等國家,掉入人口販運集團的暗網中,被迫接受各種勞動剝削,諸如電信詐騙、性工作,甚至器官遭到待價而估。
先排除那些近期通過官方或幫派勢力所營救回台,面貌複雜多元的受害人群像,有為數頗多是明知而故往者。搭上時事的順風車,從幾部影視作品出發,來了解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錯,讓人踏進了有出發但難以回返的危險之旅?
影視作品中的火坑
老牌晨間日劇《阿信》的劇情裡,阿信結束加賀屋的工作返回老家,村裡的人力仲介者,馬上就來介紹給他山形市的料理店工作,標榜薪水高且工作輕鬆,只有送菜、倒酒,還會提供治裝,客人還會大手筆給小費。
要不是姐姐提醒阿信,那個仲介人其實是拐騙女孩子去城裡賣身,阿信可能真的就因為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幫她答應了工作,而從此跌入火坑。
阿信至少還能遇到貴人,讓命運的輪盤轉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其他孩子可就沒那麼幸運了。2008年由江口洋介、宮崎葵主演的電影《黑暗中的孩子們》,劇中赤裸裸的呈現泰國偏鄉孩童被貧窮的原生家庭出賣,坐著廂型車,被送往城市的非法娼館中,在無法自由活動的牢籠裡,等著被指名,成為性剝削與活體器官移植的商品。
因為家庭經濟窘迫鋌而走險,有時候親友可能都幫忙推了一把。
異國初來乍到的菜鳥旅人,遇上面善又親切貌似無害的陌生人搭訕,邀約共乘或跑趴,因少有防備而透露太多行蹤,殊不知對方其實是犯罪集團的成員,專挑特定對象下手。由連恩尼遜在劇中飾演「地表最強老爸」的賣座電影《即刻救援》,溫室裡長大的富家女,在旅途中疏於防範,讓人口販賣組織得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擄人揚長而去,要不是前特勤老爸出手營救,可能真的就成為有去再也無回的旅行。
在外旅行,待人接物,要是築起防線,難以領略旅途中最美的風景,也就旅人間的相互扶持;而無法洞悉人皮底下究竟是羊還是狼的情況下,接受邀約但疏於防範,也給了犯罪集團可乘之機,究竟,旅途上要帶著幾分的信任與幾分的懷疑?永遠都是旅人難解的功課。
「肖貪」是不分民族與國界的人性弱點,像是新聞報導中,對海外工作充滿不切實際想像,或是在旅路中尋求特殊刺激而得意忘形的背包客,被有心人士套招設局,成為自動送上門,陷入萬劫不復境地的待宰羔羊。
電影《恐怖旅舍》就描述了三位旅行歐陸的背包客,被青旅室友秀出的多P照片閃瞎了雙眼,為了追求更刺激的性遊戲,搭上鐵道前往斯洛伐克偏鄉的極樂(ㄎㄨㄥˇㄅㄨˋ)旅社尋歡。
而鐵道車廂中,偶遇的怪叔叔乘客,也是犯罪集團的暗樁,繪聲繪影傳達出的關鍵字,更使背包客心嚮往之,誰知道刺激的性派對過後,迎來的則是恐怖血腥的酷刑、凌遲與逃亡,多數成為俎上肉的旅人,就此芭比Q,少數機警還能僥倖逃出生天者,則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面積。
結語
人身的販運交易,原本就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古老,仍是現在進行式的罪惡之一,這也影視作品常見的拍攝主題或鋪陳的情節,細數片單,族繁不及備載,筆者難以全數納入文中,細緻分析箇中劇情,指引讀者旅途中的自保之道。
因為有成為肥羊的可能,而制限「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憧憬或夢想,絕對是矯枉過正。而旅行成為多數人普遍日常活動的當代,是否電影裡的拐賣情節,會發生在自己的旅途上,也實在是不好說。
那是否有其他應變之道?我的建議是,旅行計畫中,要做好最糟的備案攻略,萬一成為有心人士下手的目標,或許能幫助自己快逃。但是這些攻略請不要寫成教學文分享在網路上,誰知道犯罪集團會不會看到,據之以翻新他們拐騙商品的伎倆?
不過,你可以偷偷跟我講,我不會跟別人講。
延伸閱讀
- 朱家安:說人「因貪受騙」合理嗎?一分鐘哲學因果分析
- 越南人也落入柬埔寨打工陷阱,逾40越南人集體逃出賭場並跳河越境回國
- 你沒被騙未必是比較聰明、人品比較高尚,只是詐騙腳本並非為你量身打造而已
- 柬埔寨詐騙與台灣:在「一帶一路」與「新南向政策」牽扯中,受害青年深陷人口販運泥淖
- 柬埔寨求職詐騙受害者再5人獲救返台,立委伍麗華:助免息借款付贖金,回台要認真工作償還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