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鉤吻鮭等6種保育類生物棲地驗出微塑膠污染,雪霸處考慮列入長期監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研究,塑膠微粒可能透過降雨、大氣對流移動,並可能會導致野生動物生長遲緩。而綠色和平針對台灣黑熊、石虎等6種保育類生物及其棲地、飲用水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都受微塑膠污染,在棲地水樣中就收集到1323個微塑膠。
(中央社)綠色和平昨(23)日表示,經調查台灣6種保育動物及8處棲地都檢出微塑膠,以黃喉貂、金門水域檢出量最高;呼籲政府、企業、全民共同參與,從源頭開始少用一次性塑膠製品。
6種保育類生物棲地受污染,黃喉貂排遺微塑膠比率高達100%
綠色和平昨日舉辦「難逃塑命: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發布記者會。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指出,研究耗費近1年時間與14個領域團隊合作,走訪8個地點、檢測台灣6種保育類種物,最後發現以黃喉貂排遺的檢測出微塑膠比率達100%最多、金門水域微塑膠濃度最高。
此次研究針對台灣保育類紅皮書中的台灣黑熊、台灣水鹿、黃喉貂、石虎、金門歐亞水獺、櫻花鉤吻鮭等6種生物及其棲地、飲用水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種保育動物及棲地都受微塑膠污染。
在棲地部分,除了金門水域外,其他如武陵七家灣溪、嘉明湖、鹿林山水域、大分水域等地區全都檢出微塑膠,總共67公升的棲地水樣中,收集到1323個微塑膠。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負責人姜博仁以黃喉貂說明,牠的食物來源比較廣,除了野外的老鼠、鳥類等小型生物外,也可能吃人類的廚餘,從垃圾桶、人類遺留在野外的垃圾中尋找食物,「也曾發現有黃喉貂的頭卡在八寶粥罐裡」。
姜博仁指出,根據研究,塑膠微粒可能透過降雨、大氣對流移動,因此即使非常偏遠的地區也會檢出;可能會導致野生動物繁殖失敗率增加、肝臟腸道發炎、生長遲緩等。
協助微塑膠檢測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何瓊紋表示,研究結果證實指標性保育類野生動物由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確實存在;後續應該投入更多研究、環境監測;她也建議從源頭開始少用一次性塑膠、政府、企業、全民共同參與。
地方政府最遲需在2024年底限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魏文宜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環保署也積極推動全民綠生活,希望能加速一次用塑膠源頭減量;今(2022)年7月自備環保杯的措施也正式上路,接下來會請地方政府最遲在2024年12月31日前提報實施限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目前僅北市宣布今年底將禁一次用塑膠飲料杯。
據環保署統計一次性塑膠製品減量部分,自2018年起塑膠袋年減25億個、2019年7月起塑膠吸管年減1億支、2019年8月起塑膠一次用餐具年減1.3億個。
櫻花鉤吻鮭棲地也檢驗出微塑膠,身處環境有多處污染源
(中央社)綠色和平調查台灣6種保育動物及8處棲地都受微塑膠污染,其中包括櫻花鉤吻鮭。對此,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將與專家學者研商是否將塑膠微粒研究列入國寶魚棲地長期監測。
綠色和平昨日發表「難逃塑命: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台灣黑熊、台灣水鹿、黃喉貂、石虎、金門歐亞水獺、櫻花鉤吻鮭等6種保育動物及8處棲地都受微塑膠污染。
其中,團隊發現,在七家灣溪流域及所採集到的水棲昆蟲,每隻體內含有2.77個塑膠微粒,以此推論,櫻花鉤吻鮭從棲地或食物鏈累積攝入微塑膠風險大幅提升。
針對這項推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透過新聞稿表示,由於大梨山地區農藥、垃圾、污水等污染問題存在已久,雪霸處自民國95年開始,將「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向歷史溪流的上游放流,也是為了避開污染源及分散風險,依目前各上游段的復育狀況,應尚能因應此環境問題。
雪霸處:將研議是否長期監測國寶魚棲地塑膠微粒含量
雪霸處指出,台灣櫻花鉤吻鮭棲地環境在梨山開發後就受到各種污染、農藥肥料等危害,族群數量一度降至253尾,經復育28年,鮭魚數量增至1萬2000多尾,並在大甲溪上游等9條溪流生存及繁衍;復育工作包含棲地改善、人工繁殖及完全養殖,並對棲地進行重要因子如水質、水棲昆蟲、河道物理棲地、鮭魚族群等長期監測。
雪霸處說,綠色和平此次研究的採樣點是已進行長期生態監測區域,已累積20年左右環境背景值,各界如有任何相關鮭魚保育研究皆歡迎加入,至於近期受全球重視的塑膠微粒研究,是否列入國寶魚棲地常態長期監測,雪霸處將與相關專家學者研商。
此外,雪霸處也提到,為保護台灣櫻花鉤吻鮭棲地環境,2011年4月起,武陵地區所有溪流已公告禁止進入,人為遊憩影響降至最低;另園區賣店無使用一次性餐具,降低使用塑膠用品。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我們都在吃、喝、吸著塑膠料,連嬰兒最安全的胎盤也發現「塑膠微粒」
- 「科學家在人體血液中發現塑膠微粒」這篇研究為什麼重要?可能有哪些健康風險?
- 加拿大2022年底全面禁止製造與進口一次性塑膠用品,產業批變相處罰製造及供應商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賴冠伶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