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網紅Bump與外交部怒槓事件:為何面對行政機關,常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文章倒不是想要談護照核發的流程,或是把外交部與Bump分出個誰對誰錯,因為那其實是很多民眾面對行政機關時常見的無奈、無力甚至憤怒感,但以一個前公務員的視角,我也完全可以懂得外交部在行政流程中的思考。
整個2022年的夏天,台灣的新聞媒體、社群乃至網路關注度最高的事件無非柬埔寨的詐騙園區,以及各種因故前往柬埔寨賺錢卻被迫從事犯罪、器官買賣或賣淫的恐怖事件。
這個境外組織犯罪不只引發關注跟討論,網路上也許多民間組織或民間人士,也發起救援的行動,最近最有名的大概就是YouTuber好棒Bump的影片,由於指責外交部外館不協助救援國人,外交部回應之後惹火Bump,後來外交部長也在8月20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再度回應,其中也希望大家不要為難基層同仁。
這篇文章倒不是想要談護照核發的流程,或是把外交部與Bump分出個誰對誰錯。因為Bump的反應其實也是很多民眾在面對行政機關而不順利時,常見的無奈、無力甚至憤怒感,對於一般人民而言,難免都回想起自己曾經去政府機關辦理甚麼業務時候,那種看似僵硬、無法變通、沒有人情味與彈性的經驗,而更能夠同理Bump的感受。
不過,以一個前公務員的視角,我也完全可以懂得外交部在行政流程中的思考。
行政體系跟民眾之間一直沒有很直接的溝通管道,Bump與外交部的衝突,是很典型在行政機關中會遇到的溝通落差,所以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大家理解為什麼在面對行政機關的時候總是感覺很不舒服,畢竟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或許也幫大家未來在必要的時候,知道該如何有效地應對。
一、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事情很重要,但對行政機關並沒有那麼想當然爾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會需要政府幫忙的時候,都是自己特別感覺脆弱、無助的時候,因此越是在這種時候,在行政機關遭遇挫折,會感覺更加義憤填膺,不過汝之緊急,卻是行政機關的日常。就像是去掛急診的人,都認為自己很急著需要被治療,可是在急診室的眼裡,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那麼急,因此醫療體系透過撿傷流程去分辨誰才是要優先救助的對象。
行政體系沒有一套明確的「撿傷」制度,面對日復一日許多類似的案件、相似的焦急民眾之中,行政人員往往難以直接分辨誰輕誰重,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按照既有流程、不主動給任何人多餘的協助,而這難免就成了一種人民眼中的官僚與麻木。
不可諱言的是,有時權力確實是一種區辨重要性的因素,此外,如果察覺可能引發外界的關注(媒體、網路輿論)的事件也會讓行政機關更敏感。但也並不是說沒有權力跟聲量的,機關就會漠視不理,簡單地想,行政人員也是一般有血有肉的人,素人只要能夠盡量確切抓緊行政機關在乎的重點,心平氣和準確描述自己的狀況,爭取同情心,還是很可以提高得到幫助的機會,或者至少得到更多的資訊。
二、依法行政硬梆梆,其實行政機關擔心的事情是…...
依法行政聽起來就是一堆的繁雜規則,要把人民繞得團團轉,一句「按照規定」就讓大家一個頭兩個大。不過依法行政的核心,在面對人民申請業務的時候,其實很簡單,就是「降低政府受騙的風險」,讓行政作業維持理性。
政府是非常擔心被民眾騙的,像這次爭議涉及的護照核發,或是諸如戶地政、工商登記這類與身分建立識別相關的事務,若政府被騙輕則個資外洩,重則都是身分偽冒、詐欺以上的犯罪事件;再次要,像政府的各種補助或優惠,因為有利可圖,政府也不希望有限的資源被分配給錯誤的對象。
你會說政府還是經常被騙、經常識人不清,就像大家都聽過中低收入戶根本一點也不窮、真的很困難的人卻申請不到補助的一些故事一樣。因為審查機制也不能夠窮盡所有狀況,不可能防堵所有有心人士,簡單流程的相對面就是更容易被騙,要防堵所有錯誤的話,那個過程則可能煩死正常的民眾,這永遠是所有行政流程簡化過程中的兩難。
各種規定就是透過有限的、可以流程化的手段,讓基層的行政人員,能夠透過規定,以書面等比較簡單的審查機制,去判斷真偽、降低受騙風險的方式。規定是一道界線:
「如果都拿出A文件、B文件、C文件了,大概率是真的了吧」、「拿不出C文件的人,恐怕有一些疑慮吧」。
所以要跟政府打交道時後,千萬別一開始就讓第一線的行政人員感覺你別有意圖、資料或背景交代語焉不詳,不是單純無辜待協助的普通人,那個態度更會觸動行政體系擔心受騙的警鈴。

三、行政機關權責受限,因此凡事都需要有憑有據
民眾常常把行政機關的權限想得過於廣大,例如以為行政人員跟警察、檢調單位一樣,有調查權,可以到現地查調各種資料、做出主觀的判斷;又或是以為政府之間所有資訊都互相流通,A單位可以直接調取B單位的資料等等。
但行政機關的功能與司法機關完全不一樣,第一線的行政人員,其實是跟大家一樣的普通人,行政人員能夠主觀判斷的空間相當有限,大部分時候都必須仰賴客觀的文件、資料、法規,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感覺、媒體報導行事,第一線人員的的權限很小,就算有特殊的情形,他也不敢任意判斷或者放寬。
此外,基於個人資料保護和資訊安全這些原因,行政單位也無法神通廣大的任意調查人民在其他行政機關的資料,你並不會想要核發戶籍謄本的戶政事務所員工,也可以看到你去年在國稅局繳了多少稅或者你的病歷資料。
再者,基於前面說到的那種行政機關的多疑性,行政機關往往難以輕易地採信民眾的片面之詞或口語描述,而是需要人民以書面方式作陳述,或者提出具有公信力的其他單位提供的書面文件,這樣才能夠建立一件事情的脈絡、書面也才能留下紀錄,出問題的時候能夠釐清責任,這是為什麼常常民眾感覺自己辦一件事情需要跑好幾個單位,或者感覺被懷疑、不被採信的原因。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