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左手拿美國《晶片法案》補助,右手向Brookfield融資300億美元,劍指台積電霸主地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特爾(Intel)獲得300億美元金援,和全球知名資產公司——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合作,劍指台積電(TSMC)霸主地位。
受到疫情間「晶片荒」影響,各國出爐各種大撒幣政策,要打造屬於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鍊,企圖拿回下一世代科技主導權。在此背景下,英特爾(Intel)一方面大力遊說美國政府給予更多「補助」,二來又和全球知名資產公司——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合作融資300億美元蓋晶圓廠,劍指台積電(TSMC)霸主地位。
英特爾左手拿美國補助,右手爭取大筆融資
據美國半導體協會(SAI)統計,除了美國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CHIPS Act)外,中國早在2014到2030年,擘畫要在半導體領域投資達到1500億美元,其中階段性目標是在2024年前建造31座大型半導體廠。
還有,歐盟也推動超過430億歐元的半導體補助,他們希望能在2030年時,將半導體市占率從目前的9%、10%,翻倍成長至20%以上;接著台灣、日本韓國也有數百億的晶圓投資計畫。
不過,這些補助對晶圓廠而言只是「杯水車薪」。根據台積電財報顯示,2018年蓋5奈米廠時,就砸下了250億美元(新台幣7500億元),當時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強調研發人員高達6145人,相較於10年前是翻倍成長,未來未來技術研發難度愈高,研發費用也會持續提高。
果然去(2021)年台積電再度上調資本支出達到美元440億左右,創下了「台積電門檻」,意味單一半導體公司的投資金額已和國家戰略投資不相上下,令人相當訝異。
然而,台積電競爭對手之一的英特爾面對鉅額資本支出並未放棄晶圓代工業務,他們除了積極向美國政府爭取補助外,也同時宣布和知名加拿大上市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簽約合作,由他們提供「300億美元融資」,欲協助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建廠。
Brookfield坐擁7500億美元的資產成富爸爸
Brookfield成立於1899年,目前管理超過7500億美元的資產,其業務面向包含房地資產、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私募股權還有信用保險等,據點遍及全球30多國橫跨五大洲、員工超過15萬人,財力相當驚人。
本次英特爾和Brookfield的合作受到產業界矚目。《華爾街日報》強調,300億美元的融資合作協議「非比尋常」,這一方面表示大型投資者大型投資者對半導體的長期需求持樂觀態度,也間接證實對英特爾具有信心。
報導稱,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的計劃,是劍指台灣台積電和韓國三星(Samsung)目前所領先的優勢地位。
英特爾財務官David Zinsner表示,根據協議,將提供英特爾提供51%的資金在亞利桑那州建造新的晶片製造工廠,英特爾也將持有這些融資工具的控股權,而Brookfield將持有協議後剩餘的股權,屆時2家公司將平分這些工廠的收入,他還指出,此合作模式是「半導體行業首例」。
Zinsner表示,英特爾與Brookfield的協議最遲將在今(2022)年年底完成。他說,隨著英特爾在其他地方建立工廠,相信未來Brookfield和英特爾會有更多這樣類型的半導體協議誕生。
面對美國政策和資產公司的鉅額資金挹注,是否會對台積電造成影響。半導體業內人士Tony告訴我們,短時間內台積電仍然在技術上佔有相當優勢,尤其3奈米(N3)如期量產,也對台灣半導體打下一劑強心針,但是美國動作頻頻台積電確實小心溫水煮青蛙。
過去已經有案例,例如1980年代日本半導體業非常輝煌,日本攻下30%以上的半導體記憶體市場,沒幾年日本的市場佔有率直逼50%,當時以英特爾為首的美國半導體公司營收大幅下滑,幾乎要破產。
後來美國在1990年代左右,透過政治壓力,起草《美日半導體協議》要求日本開放半導體市場,再執行各種關稅政策打壓日本業者,又拉抬韓國取代其地位,才造成日本半導體產業破滅。Tony說,面對這樣的歷史,台積電和政府都應該審慎面對,除了嚴防對岸偷技術外,也不應該對美國太過鬆懈。
延伸閱讀
- 《半導體的故事》:從1986年到1992年,日本半導體工業的產值為何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台經院總監劉佩真:台灣半導體業未來10年的機遇與挑戰
- 孫元成:台積電已進入「超摩爾定律」的境界,由眾多小晶片堆疊成為一個超級晶片
- 為突破美國禁令,傳中國將斥資百億美元替華為、中芯牽線,尋求台積電供應鏈協助蓋晶圓廠
- 三星超車英特爾成為全球半導體營收冠軍,但代工追不上台積電,將聚焦「設計製造一體化」搶市占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英特爾推全新處理器,並將斥資250億美元設新廠,納坦雅胡:以色列有史以來最大的國際投資 5月前
-
英特爾砸46億美元波蘭設廠,助歐盟打造晶片供應鏈;傳英特爾爭取成為安謀IPO錨定投資者 5月前
-
英特爾CEO基辛格發豪語「重返榮耀」,業內人士:晶片設計競爭加劇,怕老本行跟著失守 6月前
-
英特爾接受德國170億歐元補助蓋7奈米以下晶圓廠,再合作矽智財龍頭安謀力抗台積電 7月前
-
2022年英特爾營收衰退20%,執行長季辛格帶頭減薪25%,坦承遭到超微、蘋果的激烈競爭 9月前
-
英特爾Q3獲利衰退,啟動「瘦身計畫」大砍資本支出,估2025年刪減營運成本100億美元 1年前
-
英特爾推IDM 2.0考慮分拆晶圓代工部門,業內人士不看好:「很難和台積電、三星競爭」 1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