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溝通表達專家張忘形:獨創「引情啟動」四步驟,讓創作者溝通不只靠感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張忘形將人們接收資訊的習慣,梳理成一套具有系統的脈絡與架構,透過「引起動機」、「情境故事」、「啟發重點」、「邀請行動」4步驟,讓創作者未來在面對採訪或問答時,不再「只靠感覺」來作回應。
文:子涵 Elsa
「為什麼他的文章,一點進去就讓人停不下來,不知不覺就看完了?」
我想這個問題,是每個在臉書上曾看過「忘形流簡報」的人心中多少都會有的疑問。一邊閱讀著張忘形他那在日常中富有洞見、又能讓人會心一笑的文字,一邊感受著手指間不停閃動的黑白圖文,彷彿能感覺到渴望求知的速度與快感。
啪!42張簡報竟然就這樣看完了?那股在微笑與好奇之間,不知不覺將文章看完的魔力,正是「忘形流」最為人稱道、又獨一無二的溝通魅力。
身為溝通表達培訓講師的張忘形,每每在臉書上分享對生活與愛情的感觸,總是吸引了上萬人的轉發迴響。
在臉書上擁有18萬粉絲的他,2015年自創「忘形流簡報」,以黑白圖文、化繁為簡的敘事風格來討論多元議題所引起的高流量、高轉發、高互動,更是在社群上引發高度關注。
究竟,忘形流簡報是如何抓住生活中令人感動的閃光點,精準敘事、保存美好?我們能如何運用這些貼文撰寫思維,打動讀者、創造流量,讓各個專業的價值與重要性,被更多人看見?
在導遊經歷中,找到吸引客群的秘訣
出身於社工系的忘形,成為講師前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一名領隊導遊,在他思考著「該怎麼講才能讓客人想聽導覽解說」的過程中,悄悄地發現溝通的真諦。
「從前到了觀光勝地,總會覺得導遊就是應該好好講歷史故事或介紹名勝古蹟,但後來發現比起當地歷史,民眾們其實更喜歡聽你分享的——是你當初帶別的客人到這邊旅遊時,他們發生了什麼奇怪的事。」
在傳遞重要資訊之前,先說說他們最感興趣的事。
從那天起,張忘形大大改變了自己說話的作戰策略。在溝通中不急著給予,而是在引起興趣、建立連結、取得聽眾信任後,再進一步傳遞其他重要資訊。
這個過程就如同「為聽眾開一扇門」,將聆聽從被動化為主動,引導有興趣的人們主動往裡頭探索與找尋。
靈感的源頭:有意識地觀察生活
「說起該如何尋找聽眾感興趣的主題⋯⋯」只見忘形笑了笑,說道:「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一直想『我要講什麼』;但其實我們真正要做的,反而是去『觀察聽眾都在抱怨什麼』。」
忘形的貼文之所以會落筆寫愛情,絕非偶然。始終對社群保持敏銳的他發現,在網路上大家最常抱怨討論、引起話題的,正是對於愛情的煩惱。
「在我眼裡,那些在人們眼裡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都富有意義。若想找尋靈感,認真生活早已不是秘密,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那顆——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始終願意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並敢於分享的心。」人們的抱怨與討論,讓我們找到能夠切入故事的話題與痛點。
面對人們無意識在網路上的抱怨發言,身為分享者的我們,更要有意識在生活中蒐集素材;在不斷尋找答案、分享給予並獲得回饋的過程中,靈感往往會油然而生。
屆時你會發現:生活處處皆是俯拾即是的素材與痛點,並理解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裡,其實都擁有珍貴的所在。
獨創四步驟「引情啟動」,讓溝通不只靠感覺
「嘿,你有聽過忘形流的『引情啟動』嗎?」
「當人們對你的文章感到期待、當創作者開始感受到讀者敲碗的壓力後,我才發現一味的憑直覺創作,並不足以支撐必須定期更新的產出量能。我總是不斷在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有系統、有效率的產出靈感——就這樣,『忘形流圖像資訊溝通術』在增加效率、減少失誤風險的需求下,就此誕生。」
我深深記得採訪張忘形時,聽他談起寫文章時蒐集靈感、提煉故事、關注讀者感受的過程,總會讓人感覺,自己彷彿也跟著他一起走過一遭創作之旅。

在他的言語中,不僅流露著對溝通專業的熟練與細膩,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份不只想好好傳遞資訊,更在乎聽眾是否能夠聽懂的同理心——看著他在訴說時的堅定與熱情,我想是誰都很難不被感動。
「經營社群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煩惱,那就是:明明覺得自己分享的內容價值很高,但別人卻不願意聽你說⋯⋯因此我始終在尋找一個方式,讓硬知識、好內容能夠更容易進到人們的生活中。
為此,我歸納出的溝通要領即為『引、情、啟、動』四步驟。」
張忘形將人們接收資訊的習慣,梳理成一套具有系統的脈絡與架構,透過「引起動機」、「情境故事」、「啟發重點」、「邀請行動」四步驟,讓創作者未來在面對採訪或問答時,不再「只靠感覺」來作回應。
而是能使用一套可遵循的方法,清楚檢視溝通流程卡在哪一個環節,進一步知道該如何有效解決問題癥結、推進對話。
最好的溝通並非說服,而是感到被理解了
「你知道嗎?文章沒有流量或回應,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文筆不好,而是我們在急著給予的當下,總是太快撞到別人的防禦系統。而所謂人們接收資訊時的防禦系統正是:跟自己無關的東西便會忽略。」
為了找尋這個「能夠和聽眾快速建立連結」的關鍵點,忘形開始觀察生活中有效說服的種種案例,透過觀察成功演講者的說話方式,他發現這些講者似乎有一個最大的共通點——他們總喜歡用「提問」來開啟一個話題。
「我發現在一段演講中,「提問」二字彷彿擁有神奇的魔力,當講者透過問題不斷堆疊我的好奇心,當我開始順著他的脈絡開始思考之後,就會突然覺得他接下來說的都好有道理。」
不僅如此,張忘形更提到其中關鍵是——我們必須用「故事」取代原先要填入的「硬知識」。
我們總是不斷在討論文章的「含金量」,但其實社群上更必須看重的是「吸收率」。我們都渴望被看見而推出滿是乾貨的好內容,但試想,若含金量100%但吸收率只有0%的情況下,效果依舊是0%。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