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Diamond》:鑽石的黑暗面歷史悠久,比它璀璨閃亮的那一面還要古老

《Diamond》:鑽石的黑暗面歷史悠久,比它璀璨閃亮的那一面還要古老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場堪稱全世界最知名的廣告行銷與貿易壟斷手法,究竟是如何誕生?資本家們是如何一邊創造鑽石永恆的美好意象,一邊驅使勞工在殘酷的深坑裡挖掘鑽石?要理解箇中原由,唯有跨越五大洲,一探資本家如何結合殖民主義、種族隔離,創造歷久不衰的鑽石產業。

文:蒂爾・瓦內斯特(Tijl Vanneste)

引言

目前在實驗室製造鑽石的能力,也許真的已侵蝕鑽石在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享有的迷人聲譽,但人們很容易認為這件事只是暴露出沒有更早揭穿鑽石的魅力假面,是多麼令人遺憾的歷史偶然。二十世紀末,多家非政府組織曝光了「血鑽石」(blood diamond)的醜聞,血鑽石指的是在發生軍事衝突的地區開採並非法走私至歐洲,並回頭資助非洲戰事的鑽石。

當時該產業迅速採取行動,推出了保證鑽石出身清白的認證措施,然而,這些「金伯利憑證」(Kimberley Certificate)被濫發與偽造,鑽石開採事業很快就恢復了原樣。鑽石消費進一步成長,而從一開始就圍繞著鑽石開採且從未停止的人類及環境虐待,再一次消失在公眾眼前。

儘管揭穿血鑽石貿易背後的黑幕確實產生了一些好結果,但它並未根除這些歷史錯誤,並且在某個意義上,還讓這些行為更難被察覺。雖然某些非政府組織及新聞記者努力向人們展示更複雜的真相,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只把血鑽石與非洲及當地暴力成性的軍閥聯繫在一起。這種狹隘的詮釋詆毀了非洲國家,卻不必坦白承認西方政府、貿易商及礦業經營者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這是一種結合過時的新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及西方優越論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基本上不顧歷史的詮釋。

鑽石的黑暗面歷史悠久,比它璀璨閃亮的那一面還要古老。當人們考察鑽石開採及貿易的歷史時,就會看到一段關於財富如何累積到少數人手上的漫長歷史,而這些財富卻是由數百萬無名礦工及切割工的鮮血與汗水積累而成,他們為了幾乎微不足道的報酬被迫在殘虐、不健康的環境下工作。鑽石的歷史就是一段種族剝削及社會不平等的歷史,是富裕菁英從窮人的勞動及注定破滅的夢想中賺得盆滿缽滿的歷史,而窮人在地下礦坑及危險的河流中沒日沒夜地工作,只希望有天能找到一顆將他們從桎梏中解放的鑽石。

這本書提供了關於這段漫長壓迫的歷史敘事,透過觀察少數人如何企圖限制他人以取得一種比人們自認還更不稀有的商品,並控制許多被認為只是可有可無的無名礦工的生活。一九三四年,當獅子山(Sierra Leone)的英國殖民當局正在思考如何處理那裡新發現的鑽石礦藏時,自由城(Freetown)殖民辦事處的助理祕書說,只有兩件事需要考慮——

首先,重要的是要建立私人公司管理礦區的精確邊界,其次是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保護這個國家的鑽石不被別人開採和拿走?」換言之,就是如何保護殖民地的鑽石礦藏,以及如何控制勞動力的問題。這本書述說的就是統治政權及民間企業如何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故事。

這個敘事的連續性,可以從持續上演的剝削礦工悲劇中看見,也可以從政府與私人企業的特殊混合體所制定的策略上看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圖想要持續控制鑽石開採的做法幾乎一成不變,歐洲殖民主義發揮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這點。

從十八世紀初於巴西發現鑽石,到一九五○年代的非洲獨立運動,在這期間,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鑽石生產都受到某種形式的殖民控制,而在生產鑽石的亞洲及非洲國家宣布獨立之後,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切不斷的經濟糾葛,就注定了殖民主義的陰魂持續糾纏著許多在鑽石產業工作的男男女女以及兒童。

強迫勞動、依賴政治壓迫、在生產擴大的情況下囤積鑽石以控制價格,並致力於實現壟斷——這些手段已經用了好幾個世紀,目的就是要確保鑽石在持續擴大的消費者市場心中,仍然是最珍貴的寶石,不管是誰從地下開採出來,也無關是不是真的那麼稀有或美麗。

對礦工的剝削及一再試圖壟斷原鑽的貿易與開採,是本書的兩個關注焦點。印度蘇丹令一個個家庭成為奴工;葡萄牙政府將數百萬非洲奴隸帶到殖民地巴西,成千上萬的奴隸被迫去開採黃金與鑽石;在南非,英國實業家在工人間實施種族區隔,肆無忌憚地將黑人勞工關在圍籬內的宿舍裡,常常連人類的基本需求都被剝奪,這種做法也重複出現在非洲大陸上的其他地方。

種族主義的勞動分工就在光天化日下上演:「技術工人及黑人工人無休無止地做苦工——日以繼夜。」壟斷及囤積的企圖也一直都存在,領土內發現鑽石的統治者常擁有將品質最好的鑽石留給自己的特權。當十八世紀初、巴西新發現的鑽石礦藏顛覆了既有的秩序時,人們就企圖壟斷貿易及開採,並取得了程度不等的成功。後來,從南非起家的戴比爾斯成功打造了一個鑽石帝國,其影響力一直持續至二十一世紀初。

管理鑽石流動及其背後勞動力的決定,影響了拋光鑽石的消費,反之亦然,但作為珠寶首飾的鑽石則是本書不會談到的另一個故事。如有必要,我仍會談到一些關於消費模式變遷、拋光鑽石需求以及發展切割技術的事,但基本上本書是關於從地上提取原鑽所需的勞動力管理,以及人們為了壟斷鑽石貿易所做的努力。這本書說故事的方式主要是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序進行,但有時在世界上不同地方同時出現的進展,也會讓故事稍微岔離軌道。

從古代到十八世紀初,人們一直在印度及婆羅洲各公國的沖積礦床中開採鑽石。鑽石礦場幾乎總是在地方統治者的直接控制之下,大量的鑽石從未離開過被開採出來的地方。至少早在羅馬時期,亞洲的鑽石就已進入歐洲,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才變得愈來愈受歡迎,當時的義大利與葡萄牙旅行者開始以一種激起歐洲人迷戀的文筆,書寫這些具有異國風情的礦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