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台灣日」彭政閔登大聯盟投手丘開球,人氣太旺在場邊辦起粉絲見面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綽號「恰恰」的台灣前職棒選手彭政閔,身為2005年大都會台灣日開辦以來首位獲邀開球的中職本土代表,在中信兄弟應援歌聲中登上投手丘。
文:尹俊傑(中央社記者)
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台灣日(Mets Taiwan Day)今天(美國時間28日)登場,前中華職棒球星彭政閔穿著母隊中信兄弟球衣開球。大批球迷見到偶像樂開懷,彭政閔來者不拒,甚至在場內辦起臨時球迷見面會。
大都會台灣日邁入第17屆,總統蔡英文第3度在這項年度盛事登上花旗球場中外野大螢幕。蔡總統在預錄影片中感謝美國捐贈400萬劑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並說美方慷慨解囊,有助兩地棒球迷重返球場享受比賽。
蔡總統向3萬多名球迷介紹中職及台灣獨特應援文化,以及有「台灣隊長」稱號的彭政閔。兩人在影片末尾同框,一同高呼「大都會加油,台灣加油」。
綽號「恰恰」的彭政閔身為2005年大都會台灣日開辦以來首位獲邀開球的中職本土代表,在中信兄弟應援歌聲中登上投手丘。他沒有刻意催球速,而是輕鬆投出一記偏高壞球,球順利進接捕的大都會球員魯夫(Darin Ruf)手套中。
彭政閔開球後受訪表示,以往只打過國際賽,沒有站上大聯盟舞台,這次替大都會台灣日開球是人生很美好的回憶。在場邊見到眾多球迷替自己加油,彭政閔笑稱「今天好像代表國家出來比賽」。
彭政閔開球前,台北市福林國小在賓州威廉波特(Williamsport)舉行的第75屆世界少棒聯盟(LLB)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戰,以2比0擊敗代表美國東南區的田納西隊,台灣拿下12年來最佳成績。彭政閔好友、前職棒選手沈鈺傑之子沈立宸是福林少棒隊一員。
彭政閔上週特別赴威廉波特替福林少棒隊打氣。他說,自己是過來人,相信台灣小將這次體驗能帶給他們很多幫助,未來會更好。
駐紐約辦事處長李光章感謝大都會球團持續舉辦台灣日,讓美國球迷更加認識台灣。他說,對台灣人而言,棒球不只是一項運動,更象徵台灣的驕傲精神,「我們未來還會持續透過棒球讓世界看見台灣」。
彭政閔在台灣日期間見到大都會總管艾普勒(Billy Eppler)、總教練休瓦特(Buck Showalter)及沃格貝克(Daniel Vogelbach)、巴塞特(Chris Bassitt)等球員,球團特地在社群媒體臉書發文,宣傳這位中職人氣王到訪。
彭政閔除開球外,也在這場大都會主場迎戰科羅拉多洛磯隊的例行賽中走入觀眾席,和球迷近距離互動。由於人氣太旺,彭政閔又不想讓球迷失望,乾脆在場邊臨時辦起見面會,和球迷一一合影。
大都會台灣日是大聯盟30支球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台灣文化慶典活動,今天場外有三太子及布袋戲表演助陣,交通部觀光局駐紐約辦事處設置宣傳攤位。旅美音樂家林維洋賽前參與演奏美國國歌,即將在紐約參賽的超馬好手羅維銘也參加活動。
本屆大都會台灣日隨票附贈深藍色款1號台灣紀念球衣,4750張特殊套票銷售一空,創歷屆最多球迷購票進場紀錄。
僑胞吳旼璋從彭政閔20多年前開始打職棒就成為「恰迷」。身著彭政閔球衣的他賽前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宣布恰恰開球的時候,我完全沒有考慮,就買票來看。」
曾多次赴台觀賽的紐約球迷馬林巴赫(Eric Marinbach)也是如此,賽前如願在場外見到彭政閔。
馬林巴赫說:「我每年都很期待台灣日。我不是台灣人,但心裡感覺自己是台灣人,因為我很常去台灣。這是很棒的活動,肯定台灣人和台灣這座島嶼。我們希望區域和平,更多台灣球員能來這邊。」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