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引爆台灣民眾朝聖熱潮,在法國原版的展覽策劃了哪些內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在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的面貌,策展人的用心以及展覽涵蓋的子題,藏著許多細節和豐富的知識內容,使得這個展覽得以在法國獲得亮麗的成績。而這些深入顯現的內容,是這個展覽最核心的價值,也充分說明巡展至美術館的理由——整個展覽是需要詳細推敲所蘊含的大量知識的。
文:江珮歆
亞洲的地獄
在最原始法國展出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版本,囊括了近兩百多件作品,探究中國、日本及泰國這三個地區的信仰形象,第一章以起源開始,講述了不管是神、人或其他生靈死後將會有魂魄,並依照在世時的作為審判進入輪迴、地獄或天堂。
這篇章特別著重在東方的地獄,策展人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以佛教的概念為主,設法傳達中國、日本及泰國對於地獄的描繪,且在發源地印度並沒有這樣的內容。
對應今生的業障,亡者將有六種不同的路徑:前往天堂、作為人回歸凡塵、成為動物、以及三種不同輕重的地獄刑罰。在法國的展出以較多的石像雕塑與象徵地獄視覺的作品呈現,甚至在入口處的形象是張開大口的日本赤鬼頭,觀眾需要從鬼怪的嘴巴進入,帶出鬼怪們共有的吃人性質。而在台灣的展區,受限於疫情、作品保存與材質或文物輸出國際的條件限制,只借展小篇幅的重點作品【圖1】。

日本鬼怪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對於日本的鬼怪則做了大篇幅的展示,可能是因為戰後日本保有相對亞洲其他國家大量的宗教建築,並在其間脫穎而出成為強盛的文化輸出國。
在十九世紀中期西方便已接觸到日本文化,其中浮世繪功不可沒,彼時的浮世繪內容除了有大量服飾與藝伎外,也有很多關於鬼魂、鬼怪的傳說。
法國版有一區便展示了這些浮世繪作品,但沒有提供外借。日本著名的鬼怪有般若、天狗、河童、化狸、赤鬼與青黃綠黑四種鬼(另稱生剝鬼),在日本能劇以及生活習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關這些鬼的面具、和服、公仔與小擺飾將會展示在大家面前。
日本恐怖電影如《貞子》、《咒怨》等,在全球引起不小的風潮,從電視機爬出的恐怖感、總是出沒在學校或荒廢醫院等形象,皆讓人窒息。這些身穿白衣、黑長髮飄散的女鬼來自著名的《幽靈圖》卷軸。早期的日本鬼怪電影則由貓妖這個角色引領風潮,原版的海報也會在這次的展覽出現。
另外,因為日本動漫的風行,許多描述怪力亂神的故事為人熟知,這是動漫文化被策展人加以著墨的原因。例如我們熟知的《鬼太郎》、《百鬼夜行》等,就包含了傳說中各式各樣的妖怪。透過動漫的世界,妖怪的形象在當代變得可愛化且富有人性,翻轉了鬼怪作惡的既有印象。
從法國凱布朗利提供的展場照中,可以看到一些沒有被納入台灣展的作品與元素,像是為了營造日式氛圍與恐怖感的燈籠、紙窗、鬼怪的剪影跟錄像、知名恐怖電影的文宣品、日本女高中生的影片、整間有無數白衣女鬼淋雨的投影【圖2】以及漫畫手稿。

泰國的披蓬(Phi Pong)
泰國的宗教與信仰是值得一提的展區。提到東亞的宗教文化,雖為中國和日本首當其衝,但藉著此次展出,可以深入了解東南亞的鬼魂風貌。
例如在泰國也有女性因為妒恨而化成厲鬼的故事,但稍微不同的是,泰國許多鬼靈都跟自然息息相關,傳說中它們跟隨佛陀從森林出來,個性俏皮搗蛋,大多稱呼它們為「披(Phi,鬼)」或「披蓬(Phi Pong,鬼草)」,需要在地人定期提供食物祭祀,也象徵祖先的庇佑。
其中較為有名的女鬼「幽靈娜娜(Nang Nak)」,在曼谷至今還有一座供奉的廟宇——馬哈布寺(Wat Mahabut)附近的娜娜祭壇(Mae Nak Shrine)【圖3】,由於娜娜在丈夫外出打仗時難產而亡,這座廟被當地人認為是求子與愛情靈驗的參拜地點。也有許多電影是改編自娜娜的故事,像是2013年上映的《淒厲人妻》。

傳說中降伏娜娜的是一位廣為人知的得道高僧:索姆迪・托(Somdet To,1788-1872),他的法力高強,作為拉瑪四世(King Rama IV,1851-1868)的精神導師,他所製作的護身符受到祝福,使得眾人追捧,並留下了許多教義和拉瑪四世周圍發生的故事。
泰國巴吞他尼(Wat Bot)當地的寺廟替這位法力無邊的高僧建立了非常大的雕像供信徒參拜,這次展覽也展出小尺幅的索姆迪・托僧侶雕像。不過這位鎮壓鬼怪的僧人按照展區應該是放在最後有關鎮壓幽魂的子題中,但卻在泰國鬼怪的展區出現中,若不佐以文字則容易讓觀者混淆誤解。
泰國展區同時展示鬼怪樣貌的皮影戲道具、大件繪畫作品,比較可惜的是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對於泰國鬼怪收藏的物件較少,不足以補齊各個鬼怪的涵義與故事,展出較多的是早期的海報輸出。而在這些海報中可以看見另一個名鬼「飛頭女鬼克拉蘇」,這個會飛行的女鬼以吃生肉為食,頭底下連接著赤裸裸的器官,從心臟、肺部到腸胃。克拉蘇(Krasue)在泰國有降頭的意思,這個巫術最為厲害的就是「飛頭降」,關於它的電影也不少,這位女鬼同時存在於寮國、印尼等東南亞其他國家,並有不同稱呼。
在法國展覽中,還包含超大型的餓鬼雕像與繪畫【圖4】,可惜無緣台灣。泰國展區中一段幽默風趣的日光燈廣告可說是點睛之作,短短的片段裡,幾乎所有泰國常見的鬼怪都出現了,細查則可以認識這些泰國經典鬼怪的由來與名稱。

幽靈狩獵
最後一個區塊則以亞洲如何驅趕收服鬼怪為主題。內容除了最熱門的中國殭屍搭配早年林正英的顛峰之作外,還包含中國戲曲中的面具「安順地戲(俗稱跳神)」與「儺戲」,這兩種傳統戲曲十分相似,都是佩戴代表神靈的面具,以鑼鼓及人聲相伴,且皆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也展出泰國鬼面節的服裝道具、古曼童(使用其他材質仿製)、護身符娃娃與祭祀刀。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