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故宮不僅限於台灣或兩岸三地,更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博物館。對於故宮所珍藏之文物,除了應了解其價值與保存的艱辛之外,在推廣層面宜減少先入為主之想法,在包容、尊重勝於對抗、批判的角度中進行交流,同時避免落於取消文化的惡性循環中,如此將不負千年文物所留下的珍貴價值,故宮也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文:黃瑞彬
今(2022)年六月,最後一位故宮國寶押運人索予明先生逝世,故宮當年從大陸搬遷到台灣的曲折故事再度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在護送國寶的過程中,每一位國寶押運人所付出的心力與面臨到的危險處境,實為今人難以想像的,而他們用生命守護文明的偉大精神,值得今人反思與銘記。
今日所留下的文物,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時代的見證,也是人類文明演變的產物,要能留下些許的遺跡,除了需要考古的挖掘,也必須依靠國家檔案館藏。因此,在時代動盪下,文物要能順利保留到今日,需要好運氣與各個單位的共同努力。
歷來在改朝換代之時,為了維持新政權的統治,文物遭到摧毀的不計其數,例如塔利班摧毀巴米揚大佛一事。因此,能將文物妥善保存都應當視為一件光榮之事。其實,不論東方與西方各有成功保護寶物之實例。
以今日之兩岸故宮文物為例,故宮於1925年於北京成立,面對日軍侵華戰爭,故宮決定將國寶向後徹以免不測,要運送這麼多的寶物,首先當然要有預算,當時的財政窘迫,幸虧負責單位的籌款才在日軍攻破南京前撤出大部分國寶。
一路上克服了山區與河流,以及敵軍轟炸,輾轉遷徙到成都,在1947年重新回到南京。爾後因為國共再度內戰,情勢緊急,預計送往台灣的文物最終只有兩千多箱送達,其餘超過一萬箱的文物回到了北京。

東方有國寶驚心動魄的旅程,西方也有可歌可泣的文物保存故事。二戰時,從中學時期就一直想成為畫家,卻被藝術學院拒絕兩次入學申請的的希特勒(Adolf Hitler)正在肆虐歐洲,甚至到處搜刮藝術品,並將這些名畫送入奧爾陶斯的礦坑之中,企圖成立一個雄偉的博物館。
但德國投降後,納粹竟想炸毀所有藏於坑中的藝術品,幸虧被當地礦工與一位納粹官員保護下來,才免於遭爆破摧毀的命運。相較於德國,英國的邱吉爾(Churchill)也曾宣布將藝術品藏到洞穴,防止納粹的空襲;巴黎的羅浮宮也在德軍進攻法國之前,將藝術品快速轉移到鄉間城堡中免遭毒手。
由此可知,在戰亂之中,保存文物的想法東西皆然,而這些文物在經過長久的躲藏與保護後,歷劫歸來,更顯得其非凡的歷史價值,並見證了大歷史下的時代變遷,也再次提醒世人,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文化的建立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但摧毀文明卻可以在轉瞬之間。
然而,要保存這些寶物,首先需要認識其價值,並不是所有文物都有倖存的機會,敦煌石窟的文物便是文化保存中需要深思的議題。敦煌石窟中除了有大量文學作品之外,廣為人知的便是佛教藝術,張大千甚至專程至敦煌臨摹壁畫。
最初發現敦煌文物的是道士王圓籙,當他拿出這些藝術品交給官員時,多數人都不以為意,反而是西方探險家斯坦因(Stein)以及伯希和(Pelliot)先後至敦煌,將許多重要文物運回母國,隨後日本人、美國人、俄國人都來參與爭取文物的行動中,以至於敦煌文物散落海外。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國外保存的文物多數完整,遺留在本國的文物,不少遭到毀壞,也因為官員在運送過程中私自收藏,遺失的寶物數量也不在少數。因此,若本國人不識文物的價值,反而外國人更了解,文物流落海外也不足為奇,而文物在過程中的損害,也顯示了國家對於文物的輕忽與不重視,這都是無比諷刺的歷史事件。
回頭而論,今年除了是最後一位押運人索予明先生逝世外,香港故宮也在今年開幕。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曾說道:「文化藝術是沒有政治語言的。」然而筆者觀之,文化藝術受到當時政治背景影響甚深,不只是政治本身創造出其特有文化,文化也對於當時政治與社會情形做出回應,二者的相關性難以分離。
然而當一切時過境遷,對於留下的相關文物,確實應該屏除政治因素,在法律保障與專業評估中,保持著交流與開放的態度,忠實呈現出當時的時空背景,才能使文物的價值作最大的發揮,達到古今對話,鑑往知來的效果,對於香港故宮以及台灣故宮而言皆是如此。

故宮是台灣在國際上相當受重視的博物館,內藏的文物是台灣的重要文化資產。然而故宮因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與國外觀光客減少造成觀展人數下降,門票收入劇降,簡直慘不忍睹,故宮應積極尋找未來的出路,吸引民眾前往之餘,更應注重疫情解封後的外籍旅客回歸,找回過去的盛況,此為故宮團隊所應詳細規劃的目標。
若仔細比較故宮南北兩院,北院主要展的是院藏品,南院則有「文化均富」的使命,其多元性也在展場中有所體現。兩者相較之下,北院人次大幅下降,南院卻得以維持住2018年的人數,但南北院既然同屬一個組織與制度中,兩者之關係應是合作與共榮,並非競爭的對立角色,對於南北的展品,如何調整與經營,並回歸文物的本質,推廣優秀文化之功能,是今後故宮所應探討之重點,也是故宮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台灣故宮在推廣文物上確實有其努力,例如五月份曾將琺瑯彩瓷紋飾畫在麥當勞分享盒上,也曾與Hello Kitty聯名推出商品,造成很高的話題度,但在故宮自身文創商品的銷售上,仍有努力的空間。
筆者參觀今年書展時,故宮攤位設計頗有質感,所售商品中不乏優質紀念品與高性價比的書籍,故宮文物月刊的文章撰寫水平依舊專業,因此在維持商品品質的前提下,若能在行銷上有所進步,結合網路上的影響力,則更能增加其曝光機會。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