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Photo Credit: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故宮不僅限於台灣或兩岸三地,更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博物館。對於故宮所珍藏之文物,除了應了解其價值與保存的艱辛之外,在推廣層面宜減少先入為主之想法,在包容、尊重勝於對抗、批判的角度中進行交流,同時避免落於取消文化的惡性循環中,如此將不負千年文物所留下的珍貴價值,故宮也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在故宮展示千年重要文物之時,今人更應該反思,故宮的精神是保存文化而非破壞文化,文化包容性與不同族群間的尊重更顯重要。然而今日社會裂痕逐漸擴大,試想,今後的故宮,是否只能承先,而無法啟後呢?在取消文化盛行的當代,這批當年經過許多人捨生忘死保留下的文物,其未來走向將是難以預知。

針對過去文化的消除,歷代皆有之。日本殖民時代,皇民化時期以神社取代傳統信仰,裁併傳統寺廟,甚至公布更改姓名之辦法,目的在於消彌中華文化的痕跡。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又將多數日本神社拆除,包括日本所立等紀念碑也大肆清除,恢復大中華教育與思想。不論硬體與軟體,皆是消除的範圍之內。由此可知,文化改變的速度何其快,歷史的保存何其不易。

故宮如今能保存著千年古物,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典範,吾人應當珍惜。若今日因從前的帝國政治體制,就將所有文物列為威權象徵,予以消滅,這不僅是一種取消文化的行為,也喪失了能夠與過去溝通對話的寶貴機會。正視歷史並予以反思是應當鼓勵的,但若取消文化做的過度,則將是一場真正的文化浩劫,也是文明所面臨的危機。

總結來說,故宮不僅限於台灣或兩岸三地,更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博物館。對於故宮所珍藏之文物,除了應了解其價值與保存的艱辛之外,在推廣層面宜減少先入為主之想法,在包容、尊重勝於對抗、批判的角度中進行交流,同時避免落於取消文化的惡性循環中,如此將不負千年文物所留下的珍貴價值,故宮也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響應世界愛滋日 故宮前排紅絲帶
Photo Credit: 疾管署提供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