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疫苗會讓免疫系統失靈?一篇「MIT研究」引起的波瀾與真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這15篇論文的期刊、標題和文摘就可看出,它們都是用電腦程式來推演某一物質和某一疾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結論頂多也就只是「假說」。但很不幸的是,這些假說全都是與實際臨床證據相左。
9月2日早上,《關鍵評論網》的資深編輯朱家儀小姐來函詢問:
林教授您好,我今日看見這樣的報導,指愈來愈多研究揭開mRNA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不知道您有無觀察到這樣的論述?這可以推論到目前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上嗎?
朱小姐所說的報導是前天發表在《科技新報》,標題是「mRNA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
我大致看了一下這篇文章,就立刻給朱小姐回覆。我是寄給她一篇我今(2022)年5月發表的文章。
到了下午,讀者Shine wu也來函:「又一則另人擔心的新聞:mRNA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做為一般人真的沒有辨別的能力,還祈望林教授您能解惑,謝謝!」。
我也一樣寄給她那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
那篇《科技新報》文章的作者是黃嬿。她是這樣介紹她自己:「大學念廣告、研究所念大眾傳播,現任《科技新報》資深採編」。
文章的第一段是:
疫苗跟不上病毒變種速度,打疫苗除了防止感染的能力遠低於最初預期,最近愈來愈多研究揭開mRNA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 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類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荷蘭研究也發現,疫苗可能會改變適應性免疫系統,減弱人類失去對抗疾病的最強武器。
文章的最後有提供兩篇論文的連結:
- 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
第一篇的作者是一個荷蘭的研究團隊,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荷蘭研究」。
這篇論文是去年5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直到今日還沒正式發表。那,為什麼,一年又4個月了,還沒通過審核,還沒正式發表?引用這樣的論文,安的是什麼心?
第二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IT的研究員,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
有關這位MIT的研究員,我在今年5月發表的〈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是這樣說:
Stephanie Seneff是電腦科學博士,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縮寫成CSAIL)擔任資深研究員。我用Seneff為關鍵詞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共搜到15篇論文,而她是其中7篇的第一作者。
從這15篇論文的期刊、標題和文摘就可看出,它們都是用電腦程式來推演某一物質和某一疾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結論頂多也就只是「假說」。但很不幸的是,這些假說全都是與實際臨床證據相左。
在Stephanie Seneff的維基百科裡有一個項目是Response from scientists and academics(科學家和學者的回應),而它的內容是:
- 臨床神經科醫師Steven Novella批評Seneff使用有限數據的廣泛統計推斷來做出「相關就是因果關係」的假設。
- 藥物化學家Derek Lowe博士批評Seneff的論文扭曲了其他研究的結論。
- 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撰寫的一篇論文批評Seneff的草甘膦健康風險研究是「一種基於三段論的演繹推理方法」和「充其量未經證實的理論、推測或根本不正確」。
- 消費者聯盟高級科學家Michael Hansen博士形容Seneff和她的草甘膦研究為「瘋狂」、「真正精神錯亂」和「危險」。
真的是很巧,今天讀者KenSu在我那篇5月發表的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最近有人也去查了這篇報告相關作者以及編輯的背景,查到的結果很有趣:
1. 掛名的幾個作者跟期刊的編輯也有問題。這篇報告投稿的是食品與化學相關的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責任編輯Jose Luis Domingo也是反疫苗人士,曾經在期刊上徵求疫苗潛在毒性的報告。
2. 通訊作者Peter A. McCullough是反疫苗的心臟科醫師,Greg Nigh是自然醫學的執業者(我不想用醫師來稱呼這種人),其他我就懶得吐槽了,基本上看到自然醫學就可以明白又是一則謠言。
COVID-19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MIT研究的真相
非營利的FactCheck(事實查核)2022年7月29日發表〈COVID-19 Vaccination Increases Immunity, Contrary to Immune Suppression Claims〉(COVID-19疫苗接種可提高免疫力,與抑制免疫的聲稱相反)。我把其中有關那篇所謂的MIT研究論文的部分翻譯如下:
mRNA COVID-19疫苗會使免疫系統識別和對抗冠狀病毒,從而大大降低一個人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會損害免疫力,縱然有一些人毫無根據地聲稱,包括《福斯新聞》的Tucker Carlson在內。
保守派電視主持人Tucker Carlson認為疫苗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 在7月21日《福斯新聞》的廣播中,他使用可疑的消息來源和精心挑選的歪曲數據得出錯誤的結論,即「疫苗看起來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
Tucker Carlson的主要證據是一篇備受批評的食品和化學毒理學論文,該論文是由幾位以反對疫苗接種或傳播健康錯誤信息而聞名的人撰寫。
第一作者Stephanie Seneff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電腦科學家,她錯誤地聲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並提出除草劑草甘膦會導致COVID-19的理論,以及其他毫無根據的科學觀點。通訊作者Peter McCullough是一名內科醫生,他一再傳播有關COVID-19治療和疫苗的錯誤信息。 另一位作者Greg Nigh從事自然療法,這是一種經常採用偽科學方法的替代醫學形式。
當這篇論文在4月份首次發表時,許多專家學者都予以譴責,有些人甚至呼籲將其撤回,但這項努力被拒絕了。值得注意的是,該期刊的總編輯曾呼籲提供「關於COVID-19疫苗的潛在毒性作用」的論文,而之後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就出現在該期刊上。
該論文沒有提出任何原創性研究,而是對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綜述。VAERS是美國用於檢測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的預警系統。 任何人都可以提交VAERS報告,無需經過準確性審查,也不意味著報告的症狀一定是由疫苗引起;這些數據經常被用來錯誤地聲稱疫苗是危險的。
專家告訴我們,該論文的一些文獻綜述是正確的,但作者得出的關於疫苗接種後免疫功能的結論是沒有根據的,而VAERS分析存在缺陷,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統計學家Jeffrey S. Morris在Twitter和他的部落格上所解釋的那樣。
Jeffrey S. Morris說:「這篇長篇評論介紹了有關各種生物學途徑的許多細節,但它們與mRNA疫苗的聯繫幾乎完全是推測性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與其他疫苗、舊的mRNA技術或COVID-19感染有關,但與mRNA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他們的很多證據是來自關於嚴重COVID-19感染的論文,而不是疫苗接種。文中的許多內容可能更適合指出嚴重COVID-19感染的潛在下游危險,而不是對mRNA疫苗接種發出警報。」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9-07 本土新增4萬1021例、26死,王必勝:莫德納BA.1雙價疫苗安全有效,施打需間隔3個月以上
- 2022-09-06 新增3萬6393例本土病例、21例死亡,長照機構住民中秋返家應注意規範
- 2022-09-06 mRNA疫苗會讓免疫系統失靈?一篇「MIT研究」引起的波瀾與真相
- 2022-09-06 指揮中心:莫德納次世代疫苗9月底到貨200萬劑,將分階段開放2類對象追加接種
- 2022-09-05 孩童也會得「長新冠」後遺症?醫師提醒出現10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最新發展:
-
今日本土新增4萬5269例、死亡57例:衛福部29日討論是否需調整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 1年前
-
本土增4萬9540例、37死:莫德納次世代疫苗9月16日分批到貨,王必勝強調疫苗審核與日本歐盟同步 1年前
-
今日本土新增2萬5346例、死亡28例:上週BA.5定序數量過半,成為主流Omicron流行病毒 1年前
-
新增3萬5594例本土個案、30例死亡,幼兒第一劑覆蓋率32.9%、新增2例MIC-C重症 1年前
-
吸入式、口服式COVID-19疫苗有望陸續問世,不過追加劑要一直打下去嗎? 1年前
-
今日本土新增3萬4846例、死亡29例:9月底優先使用BA.1次世代疫苗,BA.5疫苗若通過審核未來考慮採購 1年前
-
本土新增4萬1021例、26死,王必勝:莫德納BA.1雙價疫苗安全有效,施打需間隔3個月以上 1年前
-
新增3萬6393例本土病例、21例死亡,長照機構住民中秋返家應注意規範 1年前
Tags:
圓剛GC553G2開箱實測:全球首款支援HDMI 2.1規格USB實況擷取盒,支援最高4K144Hz HDR畫質,保留遊戲完整細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圓剛在今年COMPUTEX 2023首度推出支援HDMI 2.1規格的USB實況擷取盒Live Gamer Ultra 2.1 GC553G2,可支援最高4K144Hz通過畫質與4K60fps的影音擷取規格,可說是遊戲實況主、影音創作者的一大利器,癮特務搶先為大家帶來第一手開箱實測。
對於電競玩家而言,追求極致的聲光效果,除了核心的「電腦硬體」規格要夠力,另一個重要的硬體設備莫過於「電競螢幕」了。相較於一般螢幕60Hz的更新率,電競螢幕的更新率都是以「破百」為起步規格,除了Full HD、QHD解析度已經可以做到340Hz、240Hz以上的規格,也因為傳輸速度更快的HDMI 2.1規格漸成主流,讓超高解析度的頂級電競螢幕也有4K144Hz、4K120Hz的高標準,更能完美搭配次世代遊戲主機或是性能更為強大的NVIDIA GeForce RTX 40系列顯卡的桌機或筆電。
不過對於不少經常直播打電動的遊戲實況主,或是遊戲類主題的YouTuber、創作者來說,平常使用的「實況擷取卡 / 盒」若還停留在影像通過畫質(Pass-Through)最高4K60fps水準,不只影響到實際的遊戲體驗,可擷取的畫面僅4K30fps / 2K60fps的標準,也較難滿足影片成品高解析度、高順暢度的素材需求。

也正因為看到市場需求,視訊音訊解決方案大廠圓剛AVerMedia在今年的COMPUTEX 2023展場上首度發表的HDMI 2.1實況擷卡就讓眾多玩家相當期待,其中體積小巧便攜、採用外接形式的Live Gamer Ultra 2.1 GC553G2也將在近期上市,透過HDMI 2.1的進階規格,帶來最高4K144Hz的通過畫質,並能同時支援HDR與VRR規格。這意味著除了電腦平台,次世代主機如PlayStation5或Xbox Series X也都能夠完美搭配,同時也提供高4K60fps的影像擷取規格,甚至一次整合電競氛圍滿滿的自訂RGB燈效、以及實況或連線對戰時都超實用的「派對聊天」功能。
圓剛GC553G2媒體大禮包搶先看
Cool3c很榮幸受邀在GC553G2正式上市前就獲得提前開箱評測的機會,而且在收到評測設備時圓剛也給了一個超大驚喜!原來圓剛為了表示對GC553G2的重視,特別為參與評測的媒體與KOL打造了誠意滿滿的「特製大禮包」,趕快來看看裡面有什麼吧。



這款GC553G2的特製大禮包除了體積大的驚人,外盒設計也採用了圓剛產品經典的紅白配色,在打開盒蓋時,就看到了郭董事長的感謝信,同時下層也有包括本次開箱的主角GC553G2實況擷取盒、先前Cool3c也曾經開箱過、實況主必備的AM350錄音室等級麥克風,還有圓剛品牌人氣虛擬角色ELENA系列週邊,包括T恤、滑鼠墊與撲克牌,內容真的是非常豪華。
延伸閱讀:一分鐘講堂:圓剛 AM350 USB 電容式麥克風,在家也能享受 Pro 級專業錄音體驗



圓剛 GC553G2 實況擷取盒開箱
此次的產品外盒設計風格同樣為醒目的紅、白雙色配搭,封面可以看到GC553G2本體,並強調了HDMI 2.1規格支援之下實現了最高4K144通過畫質、最高4K60擷取畫質、以及VRR可變更新率的支援,可說是實況擷取盒產品的另一次「規格大躍進」,外盒背面也詳細介紹了產品的詳細規格與特色功能。


同時從側面抽出內盒時,也驚喜發現到圓剛在設計上的一個小彩蛋——內盒的彩虹漸層區塊看起來就像是從封面的紅色區塊延伸出來,視覺上也更具一體感。


盒內除了GC553G2本體,也提供了HDMI 2.1規格的視訊線、USB 3.2 Gen2 Type-C規格的連結線與一條3.5mm的音源線,可連結至耳麥或是遊戲主機手把上的音訊接口。


而GC553G2的外型設計也相當具獨特風格,除了整體格外小巧,也跳脫了實況擷取盒一定是「方方正正」的造型,四個邊角削切處理後的外型、搭配表層霧面處理的黑色外殼的質感讓人愛不釋手,而且圓剛也同步推出限量的白色版本,相信會是玩家更搶手的選擇。

GC553G2的正側面做了類似推進機進氣口的RGB燈效區,連結設備後就能呈現出極具電競風格的視覺效果,也能透過圓剛自家的AVerMdeia Gaming Ultilty工具進行燈效設定,同時也支援像是MSI MysticLight Sync、ASRock POLYCHROME SYNC等電競廠商的燈效同步功能;值得一提的是,GC553G2也是首度打入主要板廠RGB生態系的擷取盒產品,對於電競玩家來說,在使用上更具便利性。

在GC553G2的機身背面配置了所有的連接埠,包括與電腦連結的USB 3.2 Gen2 Type-C接口,就提供了更快10Gbps的傳輸速度;HDMI 2.1規格同樣有IN與OUT兩個埠位,分別連結訊號源與輸出的電競螢幕,另外3.5 mm的音訊孔有兩組,分別可支援玩家使用的耳麥,以及遊戲主機搖桿上的音訊孔,方便玩家在電腦端工具來調整不同音源的音量。


功能實測
圓剛GC553G2的最大優點,就是採用USB連結的設計可以即插即用,也因此無論是桌上型主機或是筆電,都可以成為視訊擷取的操控平台,透過圓剛官方的AVerMedia Gaming Utility,就能完整掌握GC553G2的功能狀態,訊號源的設置,以及當下影像、聲音的訊號狀態,音訊設定,RGB燈效控制等,上手並不困難。

當然,GC553G2主打的功能之一,就是透過HDMI 2.1做到通過畫質(Pass-Through)支援最高4K144Hz的電競級規格,在實測時我們也搭配了MSI的4K144Hz電競螢幕MAG274UPF,並連結了支援HDMI 2.1的電競筆電,確實可以達到4K144Hz的顯示規格,除了畫面的流暢度更為順滑、穩定,也絲毫不會有操作延遲的狀況,即便GC553G2處於畫面擷取的狀態下,玩家也能有最佳的遊戲體驗,相較於使用單一電腦同時進行遊戲運行與直播會更為穩定,不會有硬體效能被吃滿造成畫面延遲甚至遊戲當機閃退的情況。




在畫面擷取方面,GC553G2提供了規格更高的4K60fps錄製能力,讓影音創作者可以取得動態效果更順暢的畫面素材,由於目前GC553G2還未支援圓剛本家的ReCentral直播工具(官方未來會再更新支援),因此我們使用了OBS Studio來實測畫面錄製,由於動態影音的擷取還是蠻吃效能的,官方建議的最低硬體需求為六代Intel Core i5、NVIDIA GeForce GTX 1060以上的規格。


以筆者使用的測試環境為Intel Core i7-10700、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的規格來說,設定擷取4K60fps的格式的影音,可透過NVIDIA NVENC HEVC的硬體編碼加速,設置VBR 動態位元速率在35000 – 40000 Kbps,並以預置P5高畫質設定流暢錄製畫面,實測錄製一段1分鐘左右的影片檔案大小約300MB左右,動態位元速率可達38,000 Kbps左右,若是使用電腦平台規格更佳,應該可以將相關設定再調高,獲得更為細膩的畫質表現。

此外,實際使用GC553G2來遊玩PS5也是完全沒問題,訊號可以正確顯示,同時也能開啟VRR功能來優化遊戲的動態效果,並能支援HDR功能,完全不浪費遊戲主機的效能,為玩家帶來最佳的遊戲體驗。

結語
在遊戲實測擷取盒產品領域,圓剛一直以來都佔居領導地位,而今年全新推出的GC553G2也再一次將規格推升至新高度,相較於前一代的GC553,GC553G2維持了體積小巧、即插即用的便利性,並透過HDMI 2.1規格的導入,讓視訊通過畫質從4K60Hz提升至4K144Hz的新規格,也讓使用者無需因為遊戲畫面的擷取需求,而對遊戲體驗有所妥協。VRR可變更新率的支援,更讓遊戲畫面保持穩定狀態,不會有畫面撕裂、卡頓或是閃爍的情況;還有GC553G2也能完美支援次世代遊戲主機PS5與Xbox Series X,讓應用面更為廣泛。

此外,GC553G2提供更高的4K60fps影音擷取規格,能提供品質更佳的直播、影音創作素材應用,還加入派對聊天的音訊控制功能,讓玩家能夠同時聽清楚遊戲內與連線隊友的聲音,也能在直播時控制不同音源的音量。值得一提的是,GC553G2內建的RGB燈效區塊也為玩家帶來更多電競氛圍與可玩性,除了透過易於上手的AVerMedia Gaming Utility自定不同的燈光效果,也是首款可支援主流電競品牌RGB燈效生態系的實況擷取盒,更能滿足電競玩家對於風格化的需求。

對於有遊戲畫面擷取需求的使用者來說,GC553G2毫無疑問會是目前市面上最值得推薦入手的工具,除了即插即用、免安裝的便利性,也提供了同類型產品中的最高規格,包括追求高畫質直播效果的遊戲實況主,需要高畫質遊戲素材的影音創作者,還有日常訓練需要留存畫面記錄的電競選手,都能透過GC553G2獲得更高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