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中秋夜團圓、美中搶登月,「月球」將成為國際霸權新戰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人類重新燃起探索月球的美夢,近年來各國在太空計畫的合作,竟然也開始變得跟在地球上一樣壁壘分明。今日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雖然不像當年的美蘇爭霸非得你死我活,但登月計畫也絕對是新的戰場。
每逢中秋節,當然要好好賞月,但你知道嗎?最快不到10年內,月亮上就會有一座可以讓人員長期居住的基地。這就是美國的新一代太空計劃阿提米絲(Artemis program)。而整個計畫的第一步、阿提米絲一號火箭,本來預定8月底發射升空,但是好事多磨,先後兩度要發射都在最後一刻取消,讓提早到現場卡位、準備見證歷史的太空迷非常失望。
儘管發射計畫暫定要延後到10月,但阿提米絲計畫可以說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不只是登陸月球以及相關科學研究價值,更有振興經濟的效果,甚至還有地緣戰略意義,象徵美國跟中國的競爭戰場,從地表拉到宇宙當中。
阿提米絲太空計畫:立足月球、放眼火星
阿提米絲是希臘神話當中的月之女神,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雙胞胎姊姊。1960年代,美國登月計劃叫阿波羅,半世紀後的今天,新一代登月計畫則取名阿提米絲,有傳承的意義,但是野心更大。終極目標不只是登月,更要以月球為前哨站,探索火星。
以前的阿波羅計畫是要證明給全世界看:美國佬比俄國佬厲害。當時我們覺得登月關乎整個國家的成敗,插旗月球的那一刻感覺就像......任務完成了,月球這方面不用再多做什麼,現在是真的要在月球上建立長期據點,有天月球上可能會有工廠。
當然,一切都是為了去火星。
美國太空人 洛夫( Stan Love)
目前已經規劃的5次任務,將會循序漸進:今年的一號火箭不會載人,純粹是壓力測試。2024年將會是第一次載人繞行月球,2025年進一步載人登陸月球。之後每年都會登陸一次。在此同時,也將在月球上空軌道建置月球門戶太空站,順利的話,還將在2030年前,在月球表面建造可以住人的基地。長遠來說,將會以月球為中繼站,進一步探索火星。

登月不只是科學,更有經濟及政治價值
到目前為止,美國是世界上唯一成功將人送到月球的國家,但1972年的阿波羅17號任務之後,就再也沒有進行登月計劃。原因很簡單,登月的成本真的是天文數字。6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畫,用2022年的幣值來算,總成本高達2700億美金。
話又說回來,阿提米絲相關成本也不便宜。以一號任務來說,SLS火箭加上獵戶座太空船,目前就已經耗資930億美金。而且火箭還不能回收使用。更別說,其實整個計畫的原始版本是在歐巴馬時期就已經提出,但內容先後改版兩次還一度遭到擱置,直到川普時期才逐步實現。不只進度比預期慢,預算也嚴重超支。
阿提米絲計畫會延續我們過去的努力,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如今,阿提米絲會畫出願景、帶動創新,對全人類不分男女都帶來好處,所以我來現場參觀非常興奮。
美國副總統 賀錦麗
不只是發射基地、火箭、太空艙等等工程發包所直接產生的GDP,太空計畫更可能產生長遠的經濟效益。
根據今年出版的一篇論文估算,當年阿波羅計畫的回收報酬率大概是20%,這是因為相關研發帶來晶片和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同時太空總署所規劃的研究和生產中心,也能對地方經濟帶來長期貢獻。阿提米絲並沒有完全使用新科技,因此在帶動研發方面的效益可能不會那麼高,但振興經濟的效果還是可以令人期待。
另一方面,阿提米絲也有政治意涵。50年前的阿波羅計畫是冷戰時期的產物。美國藉由搶先在月球插旗,宣示在太空競賽上贏過蘇聯,而最早宣布月球計畫的甘迺迪總統,更留下著名的「月球演說」,瞬間團結了全美國的民心士氣。
我們選擇在10年內登月和完成其他目標,不是因為很簡單,是因為很難。因為這個目標,將會引領我們付出最大的熱情和專業,因為我們願意接受(登月)這項挑戰,我們不願拖延閃躲,我們也會全力取勝,其他的目標也一樣。
前美國總統 甘迺迪
時至今日,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雖然不像當年的美蘇爭霸,非得你死我活,但登月計畫也絕對是新的戰場。
中國近年來積極進行太空計畫,自行研發建造太空站、火箭、探測器,積極探索月球和火星。2019年,中國成為史上第一個在月球暗面降落探測器的國家。同一年,中俄宣布共同合作太空計畫,要在2026年一起探索月球南極。另外,中國也喊出要在2027年開始打造月球地面基地,希望2030年前後就能成功讓兩名太空人登陸月球。

割據月球?不至於,但地球競合將搬到太空
隨著人類重新燃起探索月球的美夢,近年來各國在太空計畫的合作,竟然也開始變得跟在地球上一樣壁壘分明。
90年代中期,蘇聯瓦解之後,美俄共同進行國際太空站計畫,打破了冷戰的界線。但是由美國主導的阿提米絲太空計畫,參與國都要簽署阿提米絲協定,同意一系列開發太空的準則。
截至2022年7月,已經有21國簽署加入,但中國和俄國雙雙缺席,不願跟著美國的遊戲規則走,反而是像前面提到的,自行簽訂探索月球的雙邊協定。而儘管中俄也開放各國加入太空計畫,目前阿提米絲簽約國都沒有加入,反而是本來跟俄國有交流的歐洲太空總署,結束了好幾個合作項目。
美國太空總署署長尼爾森,今年7月接受德國畫報訪問的時候甚至直接表示,擔心中國一旦成功載人登月之後,會宣稱握有月球主權,排擠其他國家,更讓新一波月球競賽顯得更加激烈。
當然,中國佔領月球的情景是不太可能發生。畢竟早在1967年、第一波太空競賽時期,就有包括美、中、俄等134國簽訂了外太空條約。這部由聯合國通過的國際法,明文規定各國不能透過聲明、使用、佔領等各種方式,對包括月球在內的任何太空星體,宣稱主權。就算中國撕毀條約硬幹,恐怕也沒有足夠資源霸佔月球。
事實上,在現行國際法的規範之下,所有私人企業的太空業務,不管是商業觀光旅行或是上月球挖礦,都得受到所屬國家的管轄。換句話說,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將會持續延伸到太空當中。雖然外太空條約明定,要和平使用太空,但隨著人類跨出地球,各國國安和經濟利益的摩擦,恐怕也會持續上演。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