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19日國葬,拜登等數百名國家領袖將出席;紐西蘭、澳洲正式宣布查爾斯三世為新元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白金漢宮規劃,伊莉莎白二世靈柩13日將由英國皇家空軍運抵倫敦,14日起將安放在國會大廈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供民眾瞻仰4天;國葬典禮定於當地時間19日上午11時在鄰近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舉行。
英國女王靈柩運抵愛丁堡,沿途民眾含淚送別
(中央社)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stle)辭世後,載著女王靈柩的靈車隊伍今(12)日從巴爾莫勒爾堡出發,歷經數小時車程,稍早已經抵達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Palace of Holyroodhouse)。
伊莉莎白二世8日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安詳辭世,享耆壽96歲。靈車隊伍今天從巴爾莫勒爾堡出發,歷經290公里路程抵達荷里路德宮。
《法新社》報導,靈車隊伍行經的沿路上滿是致哀民眾,有些人鼓掌、獻花,也有人淚流滿面。
曾是軍人的民眾馬凱(Stuart Mackay)表示:「我們跟女王一起度過這麼久,長達70年時間,這是我們認識的唯一君主,我認為自己有義務在這裡向她揮手送別。」
根據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的資料,女王靈柩將於13日晚間由皇家空軍從愛丁堡運抵位於大倫敦地區西北方的諾霍特(Northolt)空軍基地,隨後經陸路移靈至倫敦白金漢宮。
伊莉莎白二世的國葬訂於19日上午11時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舉行,英國政府已經宣布,國葬當天為公共假日。
Members of The Queen’s family view the many floral tributes that have been left in memory of Her Majesty at Balmoral. pic.twitter.com/T5MBcl0hpy
— The Royal Family (@RoyalFamily) September 10, 2022
Her Majesty The Queen’s coffin has left Balmoral.
— The Royal Family (@RoyalFamily) September 11, 2022
Accompanied by The Princess Royal and Sir Tim Laurence, the cortege will travel to the Palace of Holyroodhouse.
The Wreath on the coffin features Dhalias, Sweet Peas, Phlox, White Heather and Pine Fir from the Balmoral Estate. pic.twitter.com/Atv2v9SGFz
Her Majesty The Queen’s coffin has arrived at the Palace of Holyroodhouse, where it will rest in the Throne Room until tomorrow afternoon. pic.twitter.com/5jMZmeNsdt
— The Royal Family (@RoyalFamily) September 11, 2022
拜登正式接受邀請,將偕夫人參加英女王國葬
(中央社)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8日辭世,白宮昨天表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已正式接受英方邀請,將協同夫人吉兒(Jill Biden)出席女王19日國葬,送這位劃時代君主最後一程。
白宮稍早指出,拜登昨天上午正式接受邀請,將協同第一夫人吉兒出席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國葬典禮。白宮尚未公布進一步行程細節。
伊莉莎白二世9月8日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Balmoral Castle)辭世,享耆壽96歲。
伊莉莎白二世在位時間70年,是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她曾接見13位美國在職總統,包括拜登在內,也曾多次訪問華府,最後一次為2007年。
拜登與夫人8日透過聲明,對女王的辭世表達哀悼。他們表示,伊莉莎白二世不僅僅是一位君主,更是劃時代人物,她是擁有無與倫比尊嚴與恆心的女政治家,在位期間深化英美聯盟的根基。
拜登回憶,自己首次見到女王是1982年,當時他隨參議院代表團訪問英國;當選總統後於去(2021)年6月與吉兒首次出訪,再次有榮幸接受女王的熱情款待。他說,他們為女王的機智著迷,也被女王的善良感動,她也慷慨與他們分享她的智慧。
根據白金漢宮規劃,伊莉莎白二世靈柩13日將由英國皇家空軍運抵倫敦,14日起將安放在國會大廈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供民眾瞻仰4天;國葬典禮定於當地時間19日上午11時在鄰近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舉行。
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歐洲政治報》(Politico Europe)昨天指出,預計會有數百名現任及前任國家領袖出席國葬,除了拜登外,還包括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等人。
悼伊莉莎白二世,澳洲降半旗22日全國哀悼
(中央社)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昨天表示,澳洲將於9月22日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舉行全國追思大會,並宣布這一天為國定假日。
艾班尼斯告訴《澳洲廣播公司》(ABC)說,他15日將和總督赫爾利(David Hurley)一起前往倫敦,參加女王19日的葬禮,然後於21日返回澳洲,隔日舉行全國哀悼和紀念儀式。
《路透社》報導,總督赫爾利為英國君主在澳洲的代表,昨天他在坎培拉(Canberra)的國會大廈正式宣布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為國家元首。
當被問到澳洲民眾將如何看待這位新君主時,艾班尼斯表示,查爾斯三世必須「開闢自己的道路」。
澳洲是除了英國之外,海外14個奉英王為國家元首的政權之一,但大致上僅作為儀式性的角色。
《中央社》報導,紐西蘭亦在威靈頓的國會宣布查爾斯三世為君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8日駕崩後,王儲查爾斯繼位成為查爾斯三世。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在國會階梯上表示,這個儀式承認女王之子「查爾斯三世國王陛下作為我們的君主」。
女王駕崩後,阿爾登告訴民眾,紐西蘭進入了改變的時刻。
為向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致敬,澳洲目前降下半旗、國會暫時休會;澳洲地標雪梨歌劇院的風帆型建築上也投射出女王的巨幅肖像。
The sails of the Sydney Opera House have been illuminated tonight in honour of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gov) September 9, 2022
📷 Credit: NSW Government pic.twitter.com/iPbRfEJFLq
新聞來源
- 紐西蘭澳洲正式宣布 查爾斯三世為新元首(中央社)
- 悼伊莉莎白二世 澳洲降半旗22日全國哀悼(中央社)
- 拜登正式接受邀請 將偕夫人參加英女王國葬(中央社)
- 英國女王靈柩運抵愛丁堡 沿途民眾含淚送別(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回顧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強烈的責任感、對王位和臣民矢志不渝的獻身精神
- 《伊莉莎白女王》:黛安娜死後,伊莉莎白二世以「一位祖母」的身份發表談話
- 全球在位最久的國家元首: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辭世、享耆壽96歲,服務公眾到最後一刻
- 《伊莉莎白女王》:做為職業女性,如何兼顧君主、妻子和母親三個角色?
- 【圖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公眾瞻仰靈柩與國葬將如何安排?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