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德國之聲》專訪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黑熊勇士」不可能成功,台灣現在就該建立國土防衛軍

《德國之聲》專訪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黑熊勇士」不可能成功,台灣現在就該建立國土防衛軍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喜明在2017到2019年擔任台灣參謀總長,任內提出「不對稱戰略」受到各方關注,他在近日台海局勢升溫時出版新書《臺灣的勝算》,接受德國之聲專訪,疾呼台灣國防立即改革的必要。

文:鄒宗翰
受訪對象:李喜明(台灣前參謀總長)

  • 德國之聲:現在每天都有中國軍機飛越海峽中線,怎麼看這個態勢?

李喜明:現在每天都這樣過來,算是一個新的常態。在我來看,比較憂心的是擦槍走火這件事情,因為原來以前有中線,中線就像我講的,像打排球一樣,你打過來,我打過去,跑到網子這邊就會比較有問題。我也講過,你可以為了統一而戰,你可以為了自由而戰,但是如果是為了擦槍走火而發生戰爭,那是絕對沒有價值,也沒有意義。

這是在理論上來講,這實務上來講,我們的政府國軍應該因應這個新的情勢,趕快訂定一個新的ORE,Rule of Engagement(兩軍交接規則),我不太喜歡用SOP(標準作業程序),因為比較死板。目的就是能夠不失你的立場、不失你的尊嚴,也不至於因為第一線的人擦槍走火。

你(中國)既然已經做了這種地步,已經過來建立一個新的常態,你不太可能把它退回去到8月10日之前原來偶爾過中線的作法,那我們必須要謹慎小心為之。

  • 德國之聲:兩岸有可能在近期走上武裝衝突嗎?

李喜明:我倒覺得短時間會發生戰爭的機率並沒有那麼高,但是要看你這個戰爭所謂的形態是什麼,因為戰爭也可以分為有限衝突跟全面性的戰爭。沒在動槍動火了,我們就算是灰色地帶的衝突。

全面性的戰爭目前看起來,中國大概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而且他們正在準備二十大,自己內部的事情很多,所以短時間看起來,全面性衝突的可能性並沒有那麼高,必須等到它具備能力了。

至於說有限度的衝突,當然我希望不會發生,就是我原來去年就預判,如果習近平在二十大遭遇到特別的阻礙,沒有辦法達到他持續掌權的目的,他可能會去製造一些爭端來提醒全中國人民:中國目前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需要一個偉大的、有遠見、有謀略的一個領導人。

他怎麼樣來提醒?他可能會製造一些有限的衝突,但有限的衝突一定會有一個特殊的目的,如果這個特殊目的,譬如說他二十大很穩,能夠延續掌權,他也能夠接受那種結果,他不會去製造亂局,不會去製造衝突。

而最後一種短期衝突的可能性,就我剛剛講的這種莫名其妙的第一線的擦槍走火,類似2001年王偉事件*。那這個就是標準的擦槍走火,那是因為你沒有給第一線人員一個很清楚的框架跟作為。

*南海撞機事件,又稱81192撞機事件,美國稱海南島事件。2001年4月1日在南海靠近海南島上空,32歲的中國飛行員王偉駕駛的軍機與美軍機發生空中相撞事故,中美互相指責,一度演變為外交危機,最後經過談判解決。

  • 德國之聲:可以幫我們舉個有限衝突的例子嗎?

李喜明:全部都有可能,譬如說在海上攻擊一下你的船艦,用飛機攻擊一下你的船艦,或者說在你的外島區域產生一些衝突,把這個對峙強烈起來,到一個程度就會影響到二十大的結論。

  • 德國之聲:這樣不就是等於是中國發出的第一擊,台灣一定要因應,不就等於要走向戰爭了,為什麼還算是有限的衝突?

李喜明:因為衝突的程度跟面向是一種叫做escalation(不斷上升)的情況,比如說,俄羅斯2014年突然就把克里米亞拿掉了,你說是全面性的戰爭,還是有限的衝突呢?跟現在俄烏戰爭相比,意思就又不一樣了。有限度的衝突一定是背後有他的意圖,當然還應該是有控制的,因為衝突不是他的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有限衝突是我不是要毀滅你,而是要佔領你,那個目的就很簡單了。

有限衝突要製造成範圍多大,就跟他的目的,跟他想要達到的這種效果會有關係。他(習近平)當然希望製造出一種氛圍來讓全中國人民能夠比較支持他,但如果說局勢都已經穩定了,他有必要去製造這種衝突嗎?

他如果已經確定可以延續他的權力,幹嘛要製造這個衝突來攪亂他的局面,所以你說這個衝突的方式、範圍、手段要看看他認為遭遇到了什麼威脅,應該用多大的場面來,就像當年毛澤東也一樣,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目的不也是為個人的權力鬥爭嗎?道理照理是差不多的。

  • 德國之聲:若台海發生衝突,以你的瞭解,美國會介入嗎?

李喜明:我個人的看法,以現代的戰爭,還有以中國的實力,美國要直接的軍事武裝的介入,也就是說跟中共直接對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我也很有信心認為,一旦有任何衝突,美國一定會來協助台灣來抵抗衝突。那你問軍事介入的定義是什麼?程度是什麼了?間接的支持是一定會有的,直接就跟他們對著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老實講,美國的軍力目前世界雖然是第一,但是它所有的軍力都還是在力量投射(power projection),投射在全部世界的狀態,單獨集中在台海這個小塊的區域,它的實力其實已經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能夠跟中國有所抗衡,它必須要有時間調兵遣將才有可能,這個對它來說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另外一種狀況,美國是不是可以跟台灣合作共同抗衡中國?這個也很難,因為台美之間並沒有聯合的指揮管制機制,沒有通信的能力,沒有即時情報分享的能力,也沒有作戰的互通訊息,相互之間也沒有共同的作戰構想和分工機制,這些都沒有。想要一起來並肩作戰的可能都沒有,這是我每次在美國一直呼籲說,你不要再有這些高層政治人物來訪,我們需要的是你跟我講清楚,你們要怎麼樣?你們希望我們怎麼樣?哪些東西我們可以做,相互之間不會衝突,我們做一些具體的合作的事項,這樣子才有可能並肩去抵抗侵略。

RTS31VEV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 德國之聲:從裴洛西訪台之後,有很多美國民意代表高調訪台,歐洲或者是其他國家的重要人士也有。你覺得這樣的作法不好?

李喜明:這種做法是好的,可以傳達民主世界對我們的支持,但當這種支持已經達到,就不需要那麼頻繁,適可而止,因為凡事總有它利弊兩面。你過度的做這種事情,你就是過度的刺激它(中國),如果它國內的民眾不高興,它又要做一些過度的反應,然後又要升高緊張的局勢,這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要建立實質的嚇阻能力,是這種高階政治人物互訪建立不了的。我們就好好來看看應該怎麼分工、怎麼合作,讓我們知道你可以協助我到達什麼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