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風光不再:貨櫃運價直直落,海運業恐掀洗牌效應走向「大者恆大」

航海王風光不再:貨櫃運價直直落,海運業恐掀洗牌效應走向「大者恆大」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貨櫃航運分析師Jonathan Roach說:「即期運費的盛宴已經結束了。」他強調,能源居高不下、通膨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再加上2021年消費品的需求、旅遊的支出等,均有下降趨勢。未來海運貨櫃市場將走向「大者恆大」、掀洗牌效應。

歷經「航海王」盛世後,經濟受到俄烏戰爭打擊,貨櫃熱潮逐漸散去,明後年全球船隊淨增幅將再增9%,而貨櫃需求量則持續低迷,直至2024年才有起色、緩增2%,在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下,未來海運貨櫃市場將走向「大者恆大」、掀洗牌效應。

航海王風光不再,將再度洗牌

據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年初公佈資料,2022年全球最大貨櫃航運業者是瑞士商地中海航運(MSC)成功躋下萬年霸主丹麥馬士基(Maersk)拿下貨櫃航運一哥的寶座,此後依序為達飛海運(CMA)、中遠海運(COSCO)、赫伯羅特(Hapag-Lloyd)、海洋聯盟(ONE)、長榮海運、HMM現代商船海運,以及陽明海運、萬海海運。

上述海運業者,彼此合縱連橫擴大市占率。《工商時報》指出全球船隊總運能市占率,以2M(MSC、Maersk)和以星綜合航運(ZIM)合計為36%居首,其次是Ocean Alliance(包括長榮等)占30%、THE Alliance(包括陽明等)占19%,接下來是非聯盟航商總計也達15%。三大聯盟運能在東西向航線市占率占絕對優勢,但在遠東至北美線,非聯盟船也搶占10%。

業內人士告訴《工商時報》具指標意義的美西線40呎櫃運價將要跌破3000美元大關,旋即展開2000美元保衛戰,並引爆小型船公司、非聯盟船的競合淘汰,或由大航海直接整併拿下,海運貨櫃市場將再度洗牌。

2021年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發布最新全球海運報告《2021年世界海運發展評述報告》(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2021)也指出,非洲的近年空櫃率攀升或國線運價飆漲,吸引許多高價搶租船或調派亞洲線小船搶進美國線的船公司,粗估每40呎櫃成本約2500至3000美元,一旦運價跌破3000美元,無利可圖就會退出美國線。

今年傳統旺季不旺,貨櫃需求2024年才會緩增2%

2021年各大海運業者運價於2萬多美元時觸頂隨即反轉,而如此水準是過去運價的10倍,這是供應鍊極為不順暢的情況下,港口積壓大量貨品所導致的情況。當時大型零售商包含如沃爾瑪(Walmart)甚至包租船隻以繞過壅塞的港口。

本來今年又遇到下半年的銷售旺季,沃爾瑪和其他零售商為了不讓去年惡夢重演,因此要求航商提前進口貨物,未料,需求又未如預期高額,最終導致庫存過多。

貨櫃航運分析師Jonathan Roach告訴《華爾街日報》:「即期運費的盛宴已經結束了。」他強調,能源居高不下、通膨導致全球經濟衰退,貨櫃市場價格下滑,再加上2021年消費品、旅遊、休閒和服務支出等,均有下降趨勢,難重演過去貨櫃盛況。

報導稱,下半年和2023年航運價格料將進一步下跌。尤其是未來2年會有不少新船下水,預計明年和2024年船隊淨增幅將超過9%,貨櫃需求量將會持續探底,2024年才會緩增2%。

此外,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日前財報會指出,切注意通膨、消費需求。他們強調新船交付後,整個航運行業供給端,亦將會面臨新的形勢。事實上,中國已經針對相關航運業者進行整併,其中也包含上海外高橋港至洋山港,雙港聯動國際中轉貨櫃拼裝業務全流程貫通。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顯示,該整併除了有效整合外高橋港、洋山港貨物及航線優勢,也成功運用物流電子鎖系統、車輛監控視頻、人工智慧識別計算、電子圍網及全球衛星定位等技術,實現高監管倉和自動審查等功能。預計未來將中國擴大轉運速度,但也引起相關資訊遭官方掌控的疑慮。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