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小蠻牛」艾卡拉茲、波蘭籍小將斯威雅蒂美網封王稱后,正式宣告「三巨頭」與小威的時代步入尾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威本屆美網女單第3輪出局,納達爾男單16強遭到淘汰,這是2003年以來,大滿貫賽事男、女單8強第一次看不到小威、納達爾、喬科維奇、費德勒當中任何一人的身影,世代接班正在上演。
(中央社)西班牙「小蠻牛」艾卡拉茲(Carlos Alcaraz)和波蘭籍小將斯威雅蒂(Iga Swiatek)這兩天在美國網球公開賽封王稱后,正式宣告納達爾(Rafael Nadal)、費德勒(Roger Federer)、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三巨頭」與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的時代步入尾聲,世代接班正在上演。
《法新社》報導,本屆美網塞爾維亞名將喬科維奇因未接種疫苗被拒於門外,只能指望明(2023)年挑戰第22座大滿貫賽冠軍;41歲的「瑞士特快車」費德勒持續缺席;坐擁22座大滿貫賽冠軍的「蠻牛」納達爾第4輪早早出局,在在證明這「三巨頭」主宰網壇的時代即將告終。
女子網壇同樣看到1位指標性選手的離開,40歲的小威廉絲今年在紐約感性告別,正式高掛球拍。
小威本屆美網女單第3輪出局,納達爾男單16強遭到淘汰,這是2003年以來,大滿貫賽事男、女單8強第一次看不到小威、納達爾、喬科維奇、費德勒當中任何一人的身影。
瑞典傳奇球星韋蘭德(Mats Wilander)告訴歐洲體育專業頻道《Eurosport》:「這絕對顯示世代正在交替,顯然部分原因和年紀有關,對費德勒而言。」
「有些部分和納達爾備戰打得比賽不夠有關;當然,這和喬科維奇因為沒接種疫苗被拒參賽有很大關係。」
「但男網比賽的深度也讓人難以置信。」
更增添韋蘭德說法說服力的是,本屆美網男單4強出現4張新面孔,包括首次打進4強的美國新生代提亞佛(Frances Tiafoe)和俄羅斯好手卡察諾夫(Karen Khachanov),以及分獲冠、亞軍的艾卡拉茲和路德(Casper Ruud)。
19歲的艾卡拉茲一時間當然還沒辦法讓納達爾、費德勒、喬科維奇完全銷聲匿跡,但他認同世代交替正在發生。
這位西班牙小將在本屆美網男單8強鏖戰5小時15分擊敗義大利新星辛納(Jannik Sinner)後表示:「只要納達爾、喬科維奇和費德勒還在,最厲害的就是他們,他們之間的競爭會最受矚目。」
「但辛納和我代表的是,我們屬於現在,前途無量。」
艾卡拉茲的教練費瑞羅(Juan Carlos Ferrero)警告,別期待艾卡拉茲會創下與「三巨頭」一樣的大滿貫賽成就。
「我想,要達到他們在網壇的成就,會非常、非常困難。我們是在講22座大滿貫賽冠軍,而他只有1座。」
「但誰知道呢?我想,他有球技,也有潛力成為佼佼者。」
提亞佛則認為,現在男網實力普遍堅強,在後「三巨頭」時代中,很難看到過去1、2位球員壟斷的狀況。
「看到新時代來臨真的很酷,我不覺得以後會有三巨頭,大概會有十二巨頭之類的,有好多人打得很棒。」
女子網壇方面,斯威雅蒂挾著熱騰騰贏得的美網女單冠軍,極有希望補上小威位置,以及澳洲名將巴蒂(Ashleigh Barty)25歲就告別網壇後留下的空缺。

21歲的斯威雅蒂昨天直落兩盤拍落突尼西亞好手加博(Ons Jabeur),勇奪生涯第3座大滿貫賽女單冠軍。這也是斯威雅蒂繼2020和2022年在紅土賽事法國公開賽封后後,首次在硬地賽事拿到大滿貫賽女單冠軍。
斯威雅蒂本季在7項賽事封后,其間還締造了驚人的連勝37場比賽紀錄。
最擅長紅土比賽的斯威雅蒂表示,在紐約硬地拿到冠軍,可以看成生涯心理上的分水嶺。她甚至霸氣宣示:「天空才是我的極限。」
她說:「本季剛開始,我就知道我可能會在世界女子職業網球協會(WTA)賽事有些好表現,我在澳洲公開賽(Australian Open)也打進4強。」
「但那時我還不確定,我的程度是不是真能贏得大滿貫賽冠軍,特別是在美網,速度這麼快的硬地。」
「當時我不認為那一定會發生,現在這就像讓我確定了,天空才是我的極限。」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西班牙「小蠻牛」艾卡拉茲美網奪冠,以19歲又4個月成為史上最年輕球王
- 《王者對決》:當令人聞風喪膽的費德勒,遇上不知恐懼為何物的納達爾
- 喬科維奇無緣澳網:取得疫苗豁免又被取消入境簽證,塞爾維亞總統痛批澳洲「不當對待」
- 5小時史詩級逆轉勝:納達爾澳網奪冠,網球大滿貫21冠前無古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