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成為自己的執行長》:經過十年我終於領悟到,「當你越做越輕鬆、成果越來越好時,就是在做正確的事」

《成為自己的執行長》:經過十年我終於領悟到,「當你越做越輕鬆、成果越來越好時,就是在做正確的事」
Photo Credit: Jeff McNeill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要能做到「策略性自我長處的管理」實是一件偉大的功課,正因為這樣杜拉克才需花掉近二十年之久的時間反覆探索和省察。這也證實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之所以低生產力、低薪酬的真正原因,需要以兼差多元領域方式取得更多的收入,斜槓人於是誕生。

文:詹文明

找出自己的長處:反饋分析比較法

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以為自己知道擅長做什麼,將自己在大學所學當做是專長,甚至是擅長、強項看待,以致於誤己誤人誤用。其實,人們較了解自己不擅長做什麼、不會做什麼。因為我們不能將績效表現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更不用說是那些自己根本做不來的工作上。

愛因斯坦曾說,只要他的小提琴能拉到可以在交響樂團內演奏的水準,他願意放棄一切,包括諾貝爾獎在內。但是,手臂和雙手之間的協調性,乃是優秀弦樂器演奏者的先決條件,愛因斯坦卻不具備。他極有熱情拉小提琴,每天練習四小時之久,做到策略性自我管理,就是無法如願以償,雖然他也能自得其樂,但演奏小提琴不是他的強項。反之,他總是說自己討厭數學,偏偏數學才是他的天賦所在。

杜拉克為了找出自己有什麼「長處」,以策略性自我管理數十年之久,打從廿歲不到即採取一個獨特而有效的祕訣:「反饋分析比較法」(Feed Back Analysis Comparison)。據他表示:「當你做出重大的決策或採取重要行動時,先把預期的成果寫下來。九個月或一年後,再將實際成果與預期做比較。至今天為止,我已經連續十五到二十年採用了這種方法,每次的結果都令我十分驚訝。凡是善用過這種方法的人,也都有驚人的收穫。」

我也是其中受益者。經過十年後,我終於領悟到「當你越做越輕鬆,其成果越來越好時,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這正確事即正是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長處,這也是自我認識的重點所在。

善於分享自己心得的杜拉克做出總結:

  1. 專注於自己的長處,能自己充分發揮長才,創造績效與貢獻。
  2. 強化自己的長才,通過反饋分析很快地發現自己有哪些技能和知識已經是過時,必須得趕緊更新,又有哪些技能需放棄或改善,而新知須進修或取得。
  3. 很快就會察覺由於妄自尊大,以致無能的無知。有太多人,尤其是精通某領域知識者,常看不起其他領域的專業與知識,否則就是以為聰明可以取代知識。通過反饋分析,我們很快就會發現,績效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知道得不夠多,要不然就是瞧不起自己專業領域以外的知識。
  4. 矯正個人的壞習慣。在此,壞習慣是指個人所做或沒做,以致於妨礙效能和績效表現的事。從反饋分析中,我們很快就能看到自己壞習慣是什麼。
  5. 從反饋分析中也可以看到個人常由於欠缺禮貌因而無法獲得成果。聰明人,尤其是聰明的年輕人,常不了解禮貌是組織的「潤滑劑」。
  6. 有些事根本不要做,尤其在比較實際結果和預期成果後,很快就能看到個人在哪些方面連做都不必做。因為你在這些方面連基本天分都不具備,又何必浪費力氣做白工?事實上,每個人不擅長的領域可多著呢!在某一方面擁有一流技能或知識的人本來已不多,更何況大多數人都是在許多的領域欠缺天分,甚至毫無技能可言,連最起碼的表現都很難。所以,知識工作者不應該勉強接受這方面的工作和職務。
  7. 對於個人不擅長的部分,根本不用浪費力氣做改善。

為什麼絕頂聰明(他卻自認為資質尚可)如杜拉克也需要花近二十年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長才甚至於改變心態,令我汗顏!但最重要也是人人都應切記:了解自己「不擅長」的部分是什麼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專注做好自己擅長而熟練的事,要讓自己由一竅不通進步到普通水準,要比由精通進步到卓越還更費心力。但是,大多數人,還有絕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只專注讓不稱職的生手能達到中下程度的表現。與其這樣,不如利用這些精力、資源和時間,將原本幹練的好手培育為卓越的明星。

從一生五十年的職涯生活裡,真的需要花時間去思考「策略性自我管理」,否則縱然聰明如杜拉克,若他不去挖掘自己、深耕自己,又怎麼能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更不用說有什麼影響?

為了讓一位平凡人能進步成為優秀的人才,更讓優秀的人可以成為卓越的人士,究竟有什麼途徑、方法或祕訣呢?試著以一個「生命教練」(Life Coach)來作為範本。

經由「反饋分析比較」總結,竟然發現我的長才居然是「培育人才與知人善任」的能力,依靠著這種能耐,培育一代勝於一代的人才梯隊。基此,我所指導的公司團隊在短短的幾年間即於形成,並步入正軌、營運蒸蒸日上,業務量上升。

之後的五年裡似乎又陷入停滯狀態,為此,我立即捫心自問自答,且自疑自判十八個月:我的能力(Ability)是什麼,應該是什麼?是培育人才嗎?或是知人善任嗎?還是別的……最後赫然發現居然是「管理力」,即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管理團隊的凝聚力,可使公司再度起飛,接著再深入「績效表現」(Strengths)分析時,這才挖掘真正的長處竟然是「領導力」,即決策力——做對事的能力。

接著再釐清、剖析自己的意志力時,發現自己的「心靈素質」(Competence)所展現出的旺盛企圖心與承受高壓力的情緒爆發成反比,以致於無法發展,最終靠著正確的信仰,逐步堅固信心和意志力,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使得壓力得以紓解。

最終深挖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Gifts)時,反饋得知自己真正的天賦原來是「協助他人認識真正的自己長處和特質」。為此,約在十五年前即已扮演著董事長的私人教練和生命教練(Life Coach)迄今,一直以來樂此不疲、深受肯定,此時才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教練」(Mentor),再深層探究之後,始知「問對問題的能力」才是我的天賦。

這整個釐清與探索過程就是「策略性自我管理」,不斷地自我釐清、釐清、再釐清;也不厭其煩地自我探索、分析及總結,才能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實是一輩子的重大功課。

由於要能做到「策略性自我長處的管理」實是一件偉大的功課,正因為這樣杜拉克才需花掉近二十年之久的時間反覆探索和省察。這也證實絕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之所以低生產力、低薪酬的真正原因,需要以兼差多元領域方式取得更多的收入,斜槓人於是誕生。

箇中原因則是,在東方的社會價值中,父母視子女為自己私有資產,因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在西方價值信仰裡會給孩子較大的自主權,但相對地,會以紀律要求、承擔責任,尊重孩子選擇與決定,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協助。這是東西方文化和信仰的差異,頗值得深省與學習。

杜拉克於一九○九年出生於維也納,祖籍為荷蘭人。因家學淵源,十七世紀時已在荷蘭從事聖經、講道的演講文稿和其他宗教書籍的出版工作。「杜拉克」(Drucker)這個名字的荷蘭文和德文的意思,就是「印刷者」。

杜拉克出生於極為獨特的家庭,父親阿道夫在年輕即擔任政府高官,並於一九二三年離開財政部,係以抗議奧地利政府對教權主義的傾向,隨後他擔任國際律師。雖然如此,但阿道夫卻熱衷於文學和文化。當他在政府任職期間就創辦了「薩爾茨堡國際音樂節」,且擔任董事局主席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