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血洗帕米拉古城屠殺400人 放話「1年內買到核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報導稱:「IS在銀行有數十億美元存款,可透過在巴基斯坦的管道,經由和巴國貪腐官員建立關係的軍火商來買到一枚核武。」
IS攻陷帕米拉古城屠殺400人
中時報導,伊斯蘭遜尼派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日前攻陷敘利亞西部霍姆斯省的帕米拉古城,敘國國營電視台24日報導,IS戰士4天來在當地大開殺戒,至少處死400人,其中包括婦孺。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說,有些人甚至遭斬首身亡。國營電視台畫面中,可見受傷軍人被送至敘國總統巴夏.阿塞德掌控的濱海區域醫院。
(相關報導:IS攻佔敘國千年古城 文物恐面臨浩劫)
據IS支持者上傳網路的影片,聖戰士在帕米拉的公家建築內,逐一搜索政府軍下落,並拆卸牆上的阿塞德總統與其父、前獨裁者老阿塞德肖像。人權團體表示,可見數百具屍體橫陳街頭,他們大多效忠敘國政府。目前尚無法確認屠殺消息真實性,但自IS從政府軍手中搶下人口5萬的帕米拉,就多次傳出IS聖戰士在當地行刑的報導。
另一方面,針對伊拉克西部安巴省首府、戰略重鎮拉瑪迪17日落入IS之手,美國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24日抨擊,占盡人數優勢的伊拉克部隊竟然選擇撤軍,顯示伊軍缺乏對抗IS的意志。伊國軍方則反駁卡特的評論毫無根據,政府軍24日已在什葉派民兵和遜尼派部落戰士支援下發起反攻,以遏止IS攻勢。IS宣布已拿下伊拉克境內與敘利亞交界的瓦里德哨站,掌控交通要道。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受害女性:IS的性暴力有SOP
蘋果報導,聯合國制止戰時性暴力特別代表班古拉女士近日受訪指出,IS殘害無辜婦女,性侵、凌虐、強迫賣淫,不從者遭活活燒死。她訪察敘利亞與伊拉克難民營,從IS手下逃出的受害女性口中獲悉第一手訊息,班古拉說IS的性暴力有「制度化」的作業流程。
受害婦女透露,IS民兵攻打村莊後,14歲以上男性直接處決,再逼女孩離開母親,強迫女孩脫光,檢驗是否為處女,最美的送回IS在敘利亞的重鎮拉卡,依階級由教長與部落長老先挑選,才輪到戰士,每人一次強佔3、4個女孩當性奴,厭倦後就送去市場拍賣。
奴隸拍賣市場依女孩胸部大小與美醜決定身價,買家常狠狠殺價,曾有一名女孩被轉賣22次;一名20歲女子因不願配合做出極端性愛動作,竟被活活燒死。
班古拉說:「我們聽到很多變態行為,難以理解施暴者的心態。」她呼籲國際伸援,對逃出IS魔掌的女性給予經濟和心理援助。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IS首次宣稱在沙國境內發動攻擊
聯合報導,沙烏地阿拉伯東部一所什葉派清真寺22日遭受自殺炸彈攻擊,計有21人死亡、81人受傷。IS宣稱犯下該案,這也是IS首次宣稱在沙國境內發動攻擊。沙國內政部長說,一名炸彈客攻擊什葉派居多的卡提夫省庫德伊市一座清真寺。目擊者說,爆炸當時約有150多人在阿里教長清真寺內做正午的主麻禮拜(聚禮),寺內炸出一個大洞,許多傷者倒地呻吟。
IS宣稱此案由該組織新單位「納吉德省」所為,並公布炸彈客的姓名和照片,該組織以沙國首都利雅德周遭地名命名。但不清楚這起攻擊是由IS策畫、沙國境內支持者執行,或僅是在案發後IS趁勢謊稱係其所為,打知名度。此案顯示沙國為首的聯軍空襲葉門,已造成沙國國內什葉派與遜尼派緊張情勢升溫。
沙國15%的人口信奉溫和的什葉派伊斯蘭教,主要住在東邊省分。什葉派穆斯林長期抱怨,遭人數眾多的遜尼派穆斯林騷擾和歧視。沙國為首的聯軍空襲葉門什葉派叛軍「青年運動」(Houthi)已達兩個月,「青年運動」由沙國宿敵伊朗撐腰。
遜尼派伊瑪目(意為禮拜的導師)、沙國新聞評論員常譴責什葉派為「危險的異端」,媒體則指胡塞組織為什葉派伊朗的代理人,並稱在葉門的空襲是抵禦伊朗進犯的重要行動。另外,以美國為首轟炸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IS目標的聯軍行動,沙國也有參與,但在國內卻造成反效果,目前已有數千名沙國人投效IS。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IS:一年內買到一枚核子武器
英國獨立報報導,IS宣傳刊物「Dabiq」宣稱,可能會在一年內買到一枚核子武器。該刊物報導,IS已由美軍和伊朗手中奪得「坦克車、火箭筒、飛彈系統和防空系統」,接下來將把目光投向現今尚未取得的極端武器,比如核武。
報導稱:「IS在銀行有數十億美元存款,可透過在巴基斯坦的管道,經由和巴國貪腐官員建立關係的軍火商來買到一枚核武。」「即使買不到核武,買他幾千噸硝酸銨炸藥如何?這可十分容易。」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