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蜜蜂擾亂軍儀隊時「笑得像小女孩一樣」,細數伊莉莎白二世輕鬆幽默的一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王喜歡這種荒謬感,事情出錯的時候,她更可能會感覺滑稽,而不是惱怒,而1991年的聖誕致辭女王對自己的幽默感做了完美詮釋: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沒有人是完全的智者。
在位長達70年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歷經過許多國家動蕩時代,但是她作為國君的公眾形象始終維持不變,而隨著女王年齡的增長,人們也有更多機會窺見女王的幽默感。
2022年,薩塞克斯公爵(Duke of Sussex)哈利王子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女王最優質的人格特點就是她「絶佳的幽默感」。
歷史學家作者塞爾登(Anthony Seldon)表示,女王沒有把自己看的多了不起,「這對於她作為女王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
英國王室歷史學家羅伯特・萊西(Robert Lacey)表示,「能夠對許多事情一笑置之,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生存技巧。」
以下是讓我們得以窺見女王幽默感的那些令人難忘的時刻。
白金禧和柏靈頓熊一起喝茶
2022年是女王即位70年的白金禧紀念,作為慶祝活動之一,女王親自上鏡和柏靈頓熊(Paddington Bear)合演喜劇小品,作為BBC白金禧紀念特別節目的開場。
短劇中女王在慶祝活動即將開始之前和柏靈頓熊一起喝茶,柏靈頓熊從那頂破舊的紅帽子中拿出一個柑橘果醬三明治,並對女王說,「我總是凖備一個應急。」
「我也是,」女王微笑回答,並從她經典的黑色手提包中拿出她的三明治。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運動會競技「不屈不撓」

Photo Credit: Kensington Palace / BBC News
2016年,女王和哈利王子一起出鏡,為「不屈不撓」運動會(Invictus Games)進行宣傳,這段影片也在網上熱傳。
影片中女王和哈利王子一起觀看了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及夫人蜜雪兒傳來的影片訊息,歐巴馬夫妻兩人向哈利王子發出體育場上競技的挑戰。
女王看了之後做出不以為然的反應,「噢,不是吧,拜託。」

Photo Credit: Kensington Palace / BBC News
善於模仿

Photo Credit: PA Media / BBC News
Netflix電視劇《王冠》(The Crown)的歷史顧問,英國王室歷史學家羅伯特・萊西(Robert Lacey)透露,私底下,女王據說很會模仿,善於運用各種腔調和不同的說話方式。
闡述女王幽默感的《Wicked Wit of Queen Elizabeth II》一書作者凱倫・杜比(Karen Dolby)表示,據說女王特別會模仿前俄羅斯領導人葉爾欽(Boris Yeltsin)。
她還會模仿其他政治人物,宗教領袖和電視人物。
萊西說女王的幽默感經常是「自嘲式的,有點像拿自己開玩笑」。
她舉個例子說,有一次一位政治人物在與女王會面時突然手機響了,讓他感到很不好意思趕快關機。
結果女王說,「我希望那不是什麼重要人物。」
拿儀仗刀來切蛋糕

Photo Credit: BBC News
女王一生中切過無數個蛋糕,有一次在康沃爾郡(Cornwall)一場慈善活動上,拿了一把禮儀用刀具來切蛋糕。
當時有一名志願工作者提醒女王已經有凖備好一把普通刀子來切蛋糕,但女王仍然不為所動。
「我知道有切蛋糕的刀子,但用這個比較不尋常。」
機智風趣
杜比特別喜歡一段軼事,有一次女王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Balmoral)和一群美國觀光客巧遇,當時天下著雨,女王全身包裹嚴實,身邊還跟著一名保護隨從。
那群美國觀光客沒認出全身包裹著的女王,還問她有沒有看過女王。
「沒有,」女王回答,但指著旁邊的保護隨從說,「但是他有。」

Photo Credit: Max Mumby/Indigo / BBC News
另外還有一次女王私下到諾福克(Norfolk)購物,店員跟她說,「你看起來就像女王。」
據說女王回了一句,「那我就放心了。」
像這樣的軼聞趣事還有很多很多,這些故事共同體現出女王低調、不張揚、風趣又幽默的一面。
化解緊張
幽默也是打破沉默,化解緊張的一個好辦法,尤其是當人們覲見女王而感到緊張的時候。
塞爾登說,女王「具有無論如何都能在生活中體會趣味的能力」。
杜比回憶說,有一次女王和喜劇演員湯米・庫珀(Tommy Cooper)見面,後者問女王喜不喜歡足球。
女王坦白說對足球沒有特別興趣,於是庫珀打趣地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足總杯(FA Cup)決賽門票能不能給我?」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如果說到電視喜劇小品,據說女王很喜歡看BBC播出的喜劇《The Kumars at No. 42》(住在42號的庫馬一家人)。
用笑紓壓
女王的生活受到公眾關注,在許多公開場合一舉一動都是所有人注意的焦點。
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的奧黛麗・唐(Audrey Tang)表示,作為備受關注的聚焦點,具備幽默感知道如何通過笑來紓解壓力是很重要的應對之道。
「笑是一個共同紓壓的姿態。」

Photo Credit: PHIL NOBLE / BBC News
笑還能讓人們感覺更好,減緩緊張壓力。
笑也能與人「建立連結」,據說女王和菲利普親王就非常享受一起說笑的時光。
但是笑有時候也不是那麼簡單容易。
在一場活動過後私底下說笑並不傷大雅,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忍不住笑出來則是很多人都有過的難忘經驗。
奧黛麗・唐說,如此「失禮的情感表達」有時候是對突如其來的情緒,或者是想要排解壓力而產生的一種自然而非刻意的回應。
杜比回憶起一段往事,有一次加拿大總理讓・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在一場正式簽字儀式上把筆折斷並出言咒罵的時候,女王似乎忍不住笑出來。

Photo Credit: Chris Young / PA Media / BBC News
塞爾登表示,「她喜歡這種荒謬感,事情出錯的時候,她更可能會感覺滑稽,而不是惱怒。」
2003年,女王在溫莎堡(Windsor Castle)校閲軍隊,突然一群蜜蜂闖入擾亂隊伍,女王忍不住笑出來,在現場的攝影師克里斯・揚(Chris Young)記錄了這段畫面。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