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疫情衝擊泰國動物展演產業:飼主開直播求贊助,微薄收入不足以讓兩頭大象溫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觀光客維生的泰國大象產業,在疫情期間受到嚴重打擊,許多在城市帶著大象表演的飼主不得不回到家鄉。不過,透過社群媒體開直播、收取觀眾贊助,似乎為家計帶來生機,但這樣的收入並不穩定,很多人仍面臨三餐無法溫飽的危機。
泰國北部的班塔巴克朗村(Ban Ta Klang)中,莎普瑪克(Siriporn Sapmak)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社群媒體上直播自己養的兩頭大象,賺取生活費。
23歲的莎普瑪克從上學時就開始照顧大象,她一邊拿著香蕉餵食,一邊拿著手機拍攝,兩隻大象就在房屋後頭悠閒的走著。
莎普瑪克表示,透過TikTok與YouTube直播數小時,可以賺到大約1000泰銖(折合新台幣約848元)的贊助,然而微薄的收入只夠支付兩頭大象一天的伙食費。
這對莎普瑪克一家來說是一種全新,但不穩定的收入來源,沒有贊助的日子,兩頭大象甚至無法溫飽。疫情之前,他們在泰國芭達雅市(Pattaya)以大象表演賺錢,並依靠販賣水果增加收入。
如同泰國其他成千上萬的大象飼主,疫情催毀了圍繞著大象而生的觀光事業,旅遊業幾乎停擺,導致莎普瑪克一家不得不返回家鄉。相比2019年近4000萬外國遊客的數量,去(2021)年僅有400萬遊客造訪泰國。
「我們希望遊客能回來,如果可以我們大概不會再做這些直播了。」莎普瑪克說道。「如果能回去工作,我就有穩定收入可以買飼料給大象吃。」
泰國野生動物之友基金會(Wildlife Friends Foundation Thailand)創始人維克(Edwin Wiek)估計,更多遊客到來之前,泰國至少會有1000頭大象無法獲得妥當收入。
根據官方機構數據,泰國大約有3200至4000頭圈養大象,野生大象則有3500頭。維克指出,泰國牲畜發展部(Livestock Development Department)需要擬定預算來支持這些大象,否則對大多數的家庭來說,困境將讓他們難以維生。
位於泰國素林(Surin)的班塔克朗,是泰國大象事業的中心,當地家庭世世代代都在照顧大象,並與牠們有著緊密的連結。
大象表演和騎乘活動長期以來都受到遊客歡迎,尤其是中國旅客。而動保團體針對當地對待大象方式的批評,也促進了保護區觀光。
「我們就像家庭成員一樣被綁在一起。」莎普瑪克的母親說道。「沒有大象,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能有今天都要歸功於牠們。
根據泰國牲畜發展部數據,自2020年來,政府已在多個省分運送了50萬公斤的糧草,以幫助家庭餵養大象。然而,莎普瑪克尚未接收到任何幫助。
「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大問題。」牲畜發展部總幹事坦尼多(Sorawit Thanito)說道。他指出政府計畫幫助大象與牠們的飼主,未來將會向內閣提出相關辦法與預算,但時程未定。
雖然政府預計今(2022)年會有1000萬外國遊客到訪,一些人仍憂心旅途的耗費成本,認為這樣的人數並不足以吸引大象飼主回到大型觀光地區。
「現在誰有錢能夠安排一輛卡車,又有多少安全保障,能讓這些大象主人繼續回到城市做生意?」維克說道。
他預計,未來一年將有更多大象在圈養環境中出生,這將加劇飼主的壓力。
「有時我們能賺到錢,有時賺不到,這意味著餐桌上的食物會減少。」莎普瑪克的母親說道。「我們在隧道的盡頭看不見亮光。」
延伸閱讀
- 疫情造成庇護機構食物經費短缺,泰國的大象也進入「緊急狀態」
- 泰國大象長征返鄉、國家公園一片淨土,新冠疫情下「意外」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 有需求就有傷害:泰國大象觀光利潤高,看似歡樂地幫大象洗澡也可能造成傷害
- 柬埔寨大象猝死事件不是個案:談泰國、緬甸、寮國大象生存之困境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皓筠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