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亞洲要塞(下):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如何翻轉「幽魂」超自然形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始於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終於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幽魂、地獄、恐怖及可怕並非展覽首要呈現,其背後關於亞洲宗教信仰的文化脈絡,以及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如何翻轉「幽魂」這個超自然形象,並深入探究社會議題與歷史踏查,是台灣策展方的初衷。
文:江珮歆
台灣當代藝術的參與在泰國則有林羿綺《運行針:曼谷》【圖1】,這是藝術家2016年在泰國駐村時深入調查的作品,使用雙頻道錄像展示從台灣的眼光,參與泰國在地的生活,以隨機採訪的方式解釋曼谷地區關於鬼魅的超自然經歷,敘事性地將空間打破來編排。同系列的作品為2018年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駐村創作的《運行針:加德滿都》,同樣藉由當地觀察來闡述靈魂相關的議題。
雖然台灣有很多藝術家及深入研究文化的學者職人,但在有限的展覽子題與分區下,很難完全展現。也因為行銷宣傳等因素,使得展覽中有些作品較為受到注目,但仍希望透過將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對應原有法國展覽的方式,展示更多台灣文化與研究內容,不只讓台灣的民眾看到,也以台灣文化的實力與豐富的展現為目標,提升文化輸出與藝文環境接軌國際巡展的可能性。

我們如何與亡者共存
許多鬼怪的誕生,是為了寓意歷史事件與警世提醒。恐懼、可怖、血腥的形象只是為了「善」而添加的功能,而相應的對策便是信仰。以當代的角度來看,這些負面情感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寄託,亦即精神上的載體,將宗教具象化來對抗魔鬼或消滅鬼魂的器物,則是對於地獄與幽魂最後的解決之道。
民間信仰中經常看到的燒金紙,依據不同內容與節氣習俗,不只可以提供亡者冥錢,也能祝禱上天。原為交趾陶師傅的台灣藝術家侯春廷,其作品《傳遞》【圖2】以陶瓷做出超薄金紙,懸掛成被風吹散的風景,這件作品傳達了生者對過世親人的念想、對佛神的供奉,或是對鬼魂的崇敬。以陶瓷這個媒材做出輕盈的紙錢,不僅連結了宗教情懷,也將展覽拉回現世。

作為這次「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最大宣傳的殭屍,最早的文字記錄於清代袁枚(1716-1797)的《子不語》當中,與湘西的行屍(趕屍)民俗有關:以道士為首,帶領一眾額頭上貼著黃紙符的屍體,晝伏夜行,在屍身腐敗前回鄉安葬。清朝官服的暗藍色系,是大眾對殭屍的印象,通常外穿補袍(補掛)、頂戴花翎,朝服的套件與設計都有其講究。
籌備期間除了與法國方有殭屍服裝更換或少一件來台的討論之外,顧及台灣館設所藏清代官員服飾的珍貴、脆弱、不易保存與展示,雙方還考量了諸多因素,例如:真品或複製品?在台灣借展的珍貴服飾是否可以妥善展示(展櫃、恆溫恆濕、如何穿戴至人形模型、展示時間)?借三整套或是只借出吉服蟒袍?借出的服飾顏色與布料是否與法國方提供的物件搭配得宜?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展覽執行面上實在無暇顧及這些問題,預算面跟執行面亦很難取得平衡,所以殭屍的人形及服飾最終還是請法國提供,法國方表示三位殭屍不用展示於恆溫恆濕的展櫃【圖3】,意在希望讓觀眾靠近查看。雖然殭屍因為沒穿補掛而略失風情,但震撼力仍然驚人。
除此之外,台灣展區加上了學甲慈濟宮收藏的國寶「葉王交趾陶」的輸出與3D線上展示,以及台灣歷史博物館借出的幡旗、法劍與虎牌等,為了在這個環節裡顯示台灣的民間習俗,特地挑選出畫有鬼魂及牛頭馬面等神祇形象的紙錢,說明佛道教的信仰角色【圖4】。


你害怕的每一個鬼,都是別人朝思暮想的人
人類無法避免面臨生死,因此鬼怪是對亡者的追憶,也是對生者的安慰。在台灣民俗祭祀、喪葬場合中,糊紙、紙紮是不可或缺的祭品,透過焚燒,傳遞思念與供品給神明或者亡靈。
2019年,高雄市立美術館便已經引薦藝術家張徐展帶領「新興糊紙店」至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許多糊紙皆以神明的化身或駭人扮相嚇阻孤魂野鬼,也有以手工靈厝擬仿廟宇形象祭儀。
台灣藝術家陳云特別為展覽設計的作品是三座比人還高的家屋,其用紙紮人的傳統技術,呈現在這裡發生的記憶與情感,並替朋友及逝者們留下文字的敘述與念想。此次展出高美館典藏的《好久不見(系列一)》、《我們永遠都會陪在妳身邊》、《祢們.我》多組系列與《家床》【圖5】。
其中《家床》為陳云小時候的印象,一邊描繪祭壇或神明廳等信仰場合,一邊以文字寫出心中所想,之中包含了在印度神話中最被津津樂道、象徵財富與智慧的象頭神(Ganesha),藝術家在無意間增添了台灣早期佛道教與亞洲其他地方信仰的重疊與多元。
陳云的作品在傳統中平實地反映當代生活,賦予紙紮另一種被觀看的方式。其希望「死亡」、「追思」的相關議題或感受,是一個私密的空間,讓觀眾透過僅能容納一人寬度的通道,被這些作品包圍,真正進入每一個紙紮人的故事中。

本次展覽中藝術家改以三間高大的樓房呈現,每一層交錯擺放各系列作品,仔細觀看,在某些面的底端有非常小的門,白色小人們列隊由此通向另一方。亡者去世之後的歸宿在何處?生者追念的寄託又在何處【圖6、7】?
每一件作品中可閱讀的亡者身份與生前故事都涉及當代社會議題,每個靈魂的殞落都有意義,觀者在追思之餘,更擴散作品的影響力。令人動容的是,藝術家佈展的時候親自在屋子牆壁一字一句地寫下故事與心情,當代對於往生者的一種思念與懷念,已經勝於對幽魂的敬畏與害怕。


展覽以蔡佳葳《香環咒》做結束【圖8】,藝術家誠心地在佛教寺廟常見的黑色香環上親手默寫《蓮花心經》(the Padmasambhava mantra),為眾生祈福。
香環由台南三代經營之製香廠製作,圓與螺旋的造型,是藝術家受到伊斯蘭蘇非派神祕主義(Sufism)的影響,這個宗教擴及中亞及南亞,藝術家藉此探究佛理與蘇非主義哲學的相似之處。以《香環咒》作為展覽結尾處情感的具象歸屬,希望觀者在精神靈性可以趨於平靜,思索文化信仰。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始於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終於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幽魂、地獄、恐怖及可怕並非展覽首要呈現,其背後關於亞洲宗教信仰的文化脈絡,以及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如何翻轉「幽魂」這個超自然形象,並深入探究社會議題與歷史踏查,是台灣策展方的初衷。
-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於2022.06.25 – 2022.10.16 展於台南市美術館。展覽訊息詳見台南市美術館官網
參考資料
- 藝術家林羿綺網站
- 廖伯豪,〈華服彰祿—從王得祿傳世蟒袍談清代官員吉服〉,《故宮文物月刊》402期(2016.9),頁40-50。
本文獲漫遊藝術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文標題為〈「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亞洲要塞:台灣當代藝術與在地文化的策展構思 (下)〉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