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淘沙這地方早期「海盜猖獗」?從11個新加坡地名認識島國最初的地形與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地方原叫「絕後島」(Pulau Blakang Mati)。其中一個說法為早期島上海盜猖獗,另一個說法則聲稱「戰士」的遺體葬在附近。1969年,當時的新加坡旅遊促進局計劃將「絕後島」改為旅遊勝地,於是在1972年舉行命名比賽,結果 「聖淘沙」 一名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文:黎曉昕
新加坡城市發展迅速,從前的山水景物早已今非昔比,不過幸好島國還有很多地放的名稱仍保持不變,正所謂顧名思義,我們還是可以從中一窺新加坡19世紀最原始的地形與環境。
大巴窯 Toa Payoh:源自大沼澤
福建話「toa」的意思是「大」,而馬來語「payoh」指的是沼澤。 19世紀,這裡是一片毗連的紅樹林沼澤地帶,因此得名。
這一帶後來被開發成多個私人荳蔻、甘蜜和胡椒種植園。不過,由於土地不肥沃,不少農民搬到附近的波東巴西去耕種。當時,波東巴西還是大巴窯區的一部分。
到了20世紀,1962年前,這裡成了眾所周知的貧民窟,有3000多戶住在簡陋房屋內的家庭,居民不是務農,就是小販、廠工或家庭幫傭。

後港 Hougang:源自河的上流或後方
潮州話「港」指的是江河支流,寓意著後港位於實龍崗河的上流或後方,或者是海港後方。
這裡早期一片林地,之後開發了不少養豬場,直到90年代,這裡的豬農才被安排遷入政府組屋。
為配合在1980年推行的講華語運動,後港的英文名從 「Hou Kang」改為我們現在所認識的 「Hougang」 。

巴西立 Pasir Ris - 源自稻田或白沙
這一帶在19世紀初被稱為「passier reis」,指的是」稻田」,因為當時這裡是一個低窪的沿海地區,除了村莊,還開闢了許多種植園。
不過,有更多人則相信「pasir ris」其實指的是「切細的白沙」(馬來語「pasir」: 沙, 「ris」: 切碎),因為這裡有一片細白如銀的沙灘。

丹那美拉 Tanah Merah - 源自紅土懸崖
馬來語「tanah merah」指的是紅色的土壤。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17世紀。
當時,這一帶有很多海人(Orang Laut)住在船上靠打魚為生,他們從海上眺望沿海陸地,紅土懸崖盡收眼簾。

丹戎加東 Tanjong Katong - 源自岬角或霧氣變化現象
馬來語「tanjong」意指岬角,也就是伸向海中的陸地尖角。
「Katong」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馬來語「katong」指的是一種絕種海龜,或許是這里海角的形狀舊時看起來像只海龜,也或許是這裡因有海龜出現而得名,如今已無從查證。
另一種說法則是用來形容海景霧氣變化的現象。

聖淘沙 Sentosa:源自和平與安寧
這地方原叫「絕後島」(Pulau Blakang Mati)。其中一個說法為早期島上海盜猖獗,另一個說法則聲稱「戰士」的遺體葬在附近。
1969年,當時的新加坡旅遊促進局計劃將「絕後島」改為旅遊勝地,於是在1972年舉行命名比賽,結果 「聖淘沙」 一名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聖淘沙在馬來語是指「和平與安寧」 的意思。屈指一算,「聖淘沙」這個名字一眨眼就進入第50個年頭了。

直落布蘭雅 Telok Blangah:源自形狀像鍋子的海灣
「Blangah」源自馬來語,指的是南印度人所用的陶製鍋子,馬來語「telok「指的是海灣。據說這裡的海灣形狀因像陶製鍋子而得名。
這地方也被稱為「坐下」,福建話的意思是「新加坡大門」或「西北大門」。
1299年,來自蘇門答臘巨港的王子桑尼拉烏他瑪(Sang Nila Utama)眺望海峽時看到淡馬錫有個雪白色的沙灘,便和隨從到來查看, 他們的登陸點就在直落布蘭雅海灘附近。
他之後成為淡馬錫的第一位統治者,並把它改名為「新加坡拉」 。

巴西班讓 Pasir Panjang Road:源自長沙灘
馬來語「pasir」指的是沙,馬來語「panjang」的意思是「長」,這裡因沿海岸一片延伸至裕廊河的長沙灘而得名。
這個地區是1920年代的海濱避暑勝地。許多富有的華人在此建造了度假屋和住宅。
1930年,加冷機場興建時,居住在加冷河流域的馬來家庭被安置在這裡,這一帶於是成為馬來人聚居地。
到了1960年代後期,從新加坡河到裕廊的整個海岸線都被填海用作集裝箱碼頭。

裕廊 Jurong:源自兩河流間的河角
裕廊的地名由來有好幾個,由於這裡依山傍海,因此有傳說指地名是源自馬來語「jerung」(鯊魚)或「jurang」(深淵)。
不過,最為可信的說法應該是源自馬來語「penjuru」(角落)。裕廊就是被裕廊河和班丹河所包圍的角落。

武吉巴督 Bukit Batok:源自山石爆裂的聲音
馬來語「bukit」指的是「山」,馬來語「batok」指的是咳嗽。
這裡曾經是採石場,據當地人說,炸裂山石的聲音跟咳嗽聲相近,因此將這裡稱為「咳嗽山」。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山區因為空氣較冷,容易引起咳嗽感冒而得名。
除了以上這兩種說法,也有人認為「batok」其實應該是「batu」(石頭),因為這個山丘有堅固的花崗岩。不過,「batu」 卻被誤稱為「bato」,最後成了「batok」。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相傳一名爪哇籍的村長曾說這一帶山區長有椰子樹,而「batok」其實是爪哇語,指的是椰子。

武吉班讓 Bukit Panjang:源自長長的山脈
馬來語「bukit」是「山」,馬來語「panjang」的意思是「長」,這個地區就因為延綿到武吉知馬一帶的山丘而得名。在19世紀,這裡就已經有礦場、橡膠場和鞋廠。
1846年, 「武吉班讓山」 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新加坡地圖上,而在1898年的地圖上,這裡已標出兩大山峰,一個是武吉甘柏山(海拔133公尺) ,另一個武吉班讓山(海拔132公尺) 。
這兩個山峰當時是新加坡第二和第三最高山峰,僅次於本地最高峰武吉知馬山(海拔164公尺) 。
到了1974-1975年間,山里的採石活動導致武吉班讓山從海拔132公尺降至113公尺,10年後再進一步降至112公尺。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