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PI高於市場預期,美元指數創3年來最大單日漲幅,人民幣防換匯出逃、日本央行考慮干預日圓匯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美國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8.3%,高於市場預期,各大金融市場跳水,各大貨幣等全面走弱,資金湧入美元,其指數漲近1.5%,創下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升幅相當驚人,其中市場關注人民幣出逃,以及日圓急貶趨勢,日本政府打算出重手干預匯市。
近日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8.3%,高於市場預期,各大金融市場跳水。人民幣、歐元、日圓和英鎊等全面走弱,避險資金則大量湧入美元,其指數漲大近1.5%,創下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升幅。其中市場關注人民幣出逃問題,還有日圓再度急貶趨勢,而日本政府打算出重手干預匯市。
中國嚴防資金出逃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飽受美元升值的衝擊。從今(2022)年至8月止,人民幣已經連續貶了6個月。15日又受到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將強抗通膨、大幅升息影響,人民幣一度觸及6.977兌1美元,幾乎是要貶破7的大關卡。
事實上,中國為了防範美國升息造成的資金外逃,人民銀行9月5日率先宣布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減少市場有心人藉著換匯需求,五鬼運財出走中國。但隨美國CPI意外創高下,可能無法再阻擋人民幣續貶,日前貨幣政策效果恐大打折扣。
荷蘭金融巨頭ING的Iris Pang告訴《日經亞洲》:「目前的人民幣貶值源自美元升值和聯準會進一步加息的預期心理,中國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或許無法改變人民幣貶值趨勢」。
貨幣貶值是雙面刃,本來利於對中國出口企業,但是全球消費市場不振,民眾縮緊荷包,各類商品購買力下降,拖累出口衰退;又加上受到中國國內疫情封控、爛尾樓、銀行擠兌潮和旱災停電等風波侵擾,顯示無論是金融、實體經濟,企業均受到強大壓力。
中國動盪特別在銀行、房地產業顯得詭譎。《日經亞洲》報導稱,銀行的房地産行業不良債權急劇增加,香港上市的主要銀行的2022年6月餘額,相較於2021年底增加27%,諸如中國恆大在內的大型房地產公司的違約,進一步惡化銀行收購不良債權的商業模式,那些呆、爛帳又再拖垮民間的投資,形成惡性循環。
《彭博社》指出:「人民幣兌美元破7,是時間問題。」
人民幣貶值除了顯示中國有資金出逃的風險,也代表外資對中投資將放緩。據中國社科院和南開大學估計,過半美企於中投資計畫被延後或減少,項目因經營環境的高度不確定,轉向成為「輕製造,重服務」,甚至還有不少製造商選擇轉進東南亞。
日圓重貶恐拖垮GDP,日本政府打算干預匯市
面對貶值風暴除了人民幣,還有日圓。過去日本社會多希望能夠貶值救出口,但現在有越來越多分析認為,大幅度貶值將拖垮日本GDP。
研究調查公司大和總研表示,目前日本經濟面臨的「三大制約」削弱日元貶值的效果,首先是訪日遊客,雖然日圓貶值,商品變得低廉容易被外國人購買,但是目前每天的入境人數限定為2萬人,離過去高峰9萬還有一段距離。
然後是,設備投資大幅度短少,日本官方統計顯示,1至3月設備投資減少0.7%,再加上資源價格上漲和供應問題,未來不確定性叢生,企業也較難以積極投資設備。
最後則是,製造業出口轉移,因為日本製造業企業已在全球消費市場的附近建立供應鏈,多以美元進行採買收款,因此就算迎來日元貶值,匯率盈餘也難回歸日本企業。面對美元強升而眾多貨幣競貶的情況下,意味著將考驗各國政府靈活應對之能力。
《日經亞洲》指出,目前日元貶值的負面影響正在增加,例如日本4月的進口物價指數按日元計算,相較去(2021)年同期暴漲44.6%,大幅高於合約貨幣29.7%的計算價格。代表日元貶值至少使日本進口物價推高3成,而漲價浪潮能源、食品和耐用消費品等領域不斷發酵。
為了控制日圓貶值,日本央行14日實施「匯率檢查」(rate check),這相當於干預日圓買進的前置階段,未來日本相關部門進一步提高警戒。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強調,近來匯率走勢劇烈、單邊的,如果匯市目前的趨勢持續走弱,日本必須做出回應。他強調,不排除採取任何一種回應措施,其中包括入市干預。
不過,《工商日報》引述ING亞太研究主管卡奈爾(Rob Carnell)及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經濟學家Takeshi Minami指出,日本很難取得七大工業國(G7)其他國家配合打壓日圓匯率,因此他們不認為日本會真正進場干預。報導還稱,就算干預效果也相當有限,因為日圓是主要國家中唯一的「負利率貨幣」,也意味著貶值趨勢很難短期改變。
延伸閱讀
- 美元升破110大關創20年新高,恐陷「美元厄運循環」,中國釋放190億美元防人民幣出逃
- 《資本戰爭》:美元霸權式微?中國正試圖發展自身的人民幣互換額度網絡
- 中國經濟走弱波及全球,高盛:美元被大幅高估18%,一旦美國經濟衰退將前景黯淡
- 俄烏戰爭期間中國政府動作不斷,意在用人民幣打破美元的「油元循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