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新增2萬8210例、死亡31例,中秋連假過後疫情高峰將在本週三到下週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羅一鈞表示,BA.4.6在英美等地佔比慢慢上升,但也都還不是主流病毒株,會不會蓋過BA.5還有待觀察。初步研究顯示,BA.4.6可能對單株抗體Evusheld效果上打折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8449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8210例本土個案及23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1例死亡。今日新增的本土病例,為1萬3177例男性、1萬5017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前5名為新北市(6028例)、台中市(3517例)、桃園市(3403例)、台北市(3232例)、高雄市(2166例)。
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因為假期的因素,今日確診狀況看來比前天好,但比起上週一的數字,還是多了1成左右,這顯示目前疫情的病例數還是增加當中,呼籲民眾趕快施打疫苗、做好防疫措施。
從2022年以週為單位的本土病例趨勢圖來看,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剛過完的這週總確診數是28萬6928例,比前一週增加20.8%。指揮中心認為,疫情還在持續上升中,沒有到達高點,但增加幅度沒有非常快,大家還是要遵守防疫相關規定。

王必勝回應媒體提問時指出,中秋節有一段時間病例變得比較少,過完之後反彈、變比較多,疫情高峰預測在這週三,如果再延遲一點就是下週三,與先前的預測是一樣的。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6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的40多歲男性本身有癌症病史,已接種3劑疫苗,9月1日因為出現症狀到醫院就醫、採檢陽性,後續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以及癌症病況惡化,不幸在大約住院2週時過世,死亡診斷是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以及癌症。
BA.4.6恐對單株抗體Evusheld效果打折
羅一鈞表示,上週總共完成179件本土基因定序,其中106例是屬於BA.5。上週BA.5的比例稍微跨過50%,這週佔比增加到59.2%,其他檢出都是BA.2。北中南的BA.5病例數蠻多的,約佔檢出的病毒株裡60-63%,東部還是偏低,只有2成是BA.5。
羅一鈞提及,先前有公布4例本土BA.4個案,定序結果都是屬於BA.4.6,為BA.4一個分型。其傳播力比BA.5略高,估計增加10%左右,不算是很多,之前BA.2變BA.5時,傳播力增加都是3成以上。目前境外移入有偵測到7例BA.4.6,本土有3例家庭群聚、1例散發個案,這幾例都沒有重症或中症,家庭群聚也沒有造成社區進一步傳播。
羅一鈞表示,BA.4.6在英美等地佔比慢慢上升,但也都還不是主流病毒株,會不會蓋過BA.5還有待觀察。初步研究顯示,BA.4.6可能對單株抗體Evusheld、也就是對Omicron特別有效的單株抗體,效果上會打折扣,如果後續成為主流,藥物治療、預防單株抗體都還要再做進一步調整。
傳光復節前後廣開國門,王必勝稱還在討論
媒體人周玉蔻發文表示,光復節10月25日到10月31日左右,指揮中心會廣開國門,實施0+7,有媒體詢問指揮中心的回應及說明。王必勝表示,今早行政院長蘇貞昌在擴大防疫會議裡,也責成各部會就指揮中心提出的邊境開放相關措施做相關整備,目前為止還在討論當中,沒有確定的日期。
蘇貞昌早上提到,希望提前時間讓民眾跟相關產業可以整備,王必勝表示,整個方向是公布會早一點,給大家充足的準備時間,因為業界(如旅行業)也都反應已經休息很久,人力、組成上都要做一些準備,指揮中心早一點宣布,就能給大家比較多時間準備。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9-20 港府預告22/23年度財赤超過1000億港元,歷來第二高
- 2022-09-20 貴州隔離巴士翻車27死惹民憤,「我們都在車上」成中國社群關鍵字
- 2022-09-19 今日本土新增2萬8210例、死亡31例,中秋連假過後疫情高峰將在本週三到下週三
- 2022-09-18 今日本土新增3萬9330例、死亡39例:第2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抵台,優先供三類人施打
- 2022-09-17 本土增3萬9394例、40人死亡,新增病例數較上周六增加10.7%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