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揭示歐盟未來政策方向:降低中國影響力,避免對俄依賴危機再上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綜合來看,歐盟連串新政都在準備拉低中國這個最大貿易夥伴對歐洲不同領域的影響力,正如塞夫柯維奇所說:「我們不能夢遊般踏進另一場過度依賴。」這是俄烏戰爭帶給歐洲的夢醒時分。
(中央社)雖然歐洲政府當務之急是能源危機和俄烏戰爭,但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上週宣布她任期下半段的重要政策時,有幾個分散且看似次要的項目其實都連結到同一件事:降低中國對歐洲的影響力。
馮德萊恩在歐盟執委會的任期至2024年,因此14日她在歐洲議會的年度「盟情咨文」(State of the EU)報告代表了未來兩年執委會重要政策方向。
在她75分鐘的演說裡,重中之重是眾所周知的能源通膨管控和持續支援烏克蘭,原本有專家預期她也會談到地緣政治、中國威脅、印太策略甚至台海危機,結果這些字眼都未出現。然而,她所提出不同類別的政策裡,卻有不少與擺脫中國的影響力相關。
例如,馮德萊恩提出歐盟的貿易政策目標,包括促請各國核准歐盟與智利、墨西哥和紐西蘭的雙邊貿易協定,並點名接下來貿易談判重點對象是澳洲、印度,「與可靠的國家和關鍵成長地區進一步連結」。澳洲是礦產大國,印度則被視為下個人口紅利成長大國。
這段話之後她接著提到中國占全球稀土原料加工近90%、鋰礦加工占60%,強調歐洲本身必須建立關鍵原料從開採、加工到循環利用的完整產業鏈。
因此她宣布推動「歐洲關鍵原料法」( European 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的立法。這是繼去年她提出「歐洲晶片法」(European Chips Act)、 5年前歐盟成立「電池聯盟」(Battery Alliance)後,再往產業最上游的原料領域試圖建立自主性。
執委會副主席塞夫柯維奇(Maros Sefcovic)日前在一場原物料論壇中指出,在歐盟資助110個大型電池生產計畫下,預期2030年歐盟電池自製率可達90%,但電池的原料如鋰、鈷、鎳,歐盟卻只有1%能自主供應。
歐盟內部市場事務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在馮德萊恩報告後發文說明,關鍵原料法將聚焦在電動車和綠能兩大領域的需求,他說:「鋰和稀土(電池關鍵原料)很快就會比石油和天然氣重要⋯⋯但光靠分散貿易來源並不夠,這點我們明白,我們的體制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s)也明白。」2019年中國被歐盟宣布為體制競爭對手。
除了供應鏈自主政策可見歐盟想要逐步「脫中」的企圖,馮德萊恩也在咨文宣布將提出一套「捍衛民主方案」(Defence of Democracy package),雖然還缺乏具體內容,但她舉的例子又是中國。
她提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VU University Amsterdam)7月關閉一個中國資助研究中心的事件,並說:「我們將不會允許任何獨裁政權的特洛伊木馬從內部襲擊我們的民主。」
歐盟執委會日前也提出了禁止強迫勞動產品在歐洲市場流通的立法計畫,雖然方案和說明文件裡都沒提到中國、新疆,做法也是由各成員國政府舉證生產過程有強迫勞動事實、執行下架等措施,因此被鷹派歐洲議員批評強度遠不如美國政府要求企業舉證自清、還可直接在海關擋住新疆產品,但是,中國產品顯然仍會是這個法案對付的主要對象。
綜合來看,歐盟連串新政都在準備拉低中國這個最大貿易夥伴對歐洲不同領域的影響力,正如塞夫柯維奇所說:「我們不能夢遊般踏進另一場過度依賴。」這是俄烏戰爭帶給歐洲的夢醒時分。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看清雙邊經濟利多一場空,波海三國集體退群,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10年玩完
- 「17+1」萎縮成「14+1」,波羅的海三國是否推動歐洲國家反中骨牌效應?
- 波羅的海三國之怒吼,是扣倒中國對外戰略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