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抗通膨失靈?黃金價格跌破2年新低,投資人轉進債市避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來作為抗通膨的首要資產黃金,近日價格創下2年來新低,專家指出受到美國聯準會(Fed)連續大幅升息影響,再加上中、印兩國黃金實體需求不振,預計短期仍持續弱勢。
昨(20)日黃金價格繼續走弱,報每盎司1671.10美元,創2020年4月以來低價位。專家指出,受到美國聯準會(Fed)連續大幅升息影響,投資市場資金轉入美國國債市場,再加上中印兩國黃金實體需求不振,預計短期仍持續弱勢。
抗通膨失靈,黃金價格破2年新低
自古以來,黃金相較紙幣就是「硬通貨」,除了產量稀有、成色討喜,在工業、生活也許多用處,也因為如此供給有限、需求高漲的情況,黃金的價值歷久不衰,若換到金融市場黃金也有抗通膨的說法。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報告顯示,紙幣開始貶值黃金就會起漲,成為保值的重要資產,自1970年代以來統計,當通膨率高於3%,黃金年報酬率達15%;而當通膨率低於3%,年報酬率則會落於6%,這意味著持有黃金確實能有效抗擊通膨。
不過,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今(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各類原物料翻漲,黃金價格飆升至歷史高點附近報每盎司約2029.64美元左右。此後,全球通膨仍高居不下,但黃金市場價格卻向下跌破每盎司約1700美元大關。9月20日收盤再下跌7.10美元或0.4%,報每盎司1671.10美元,創2020年4月以來低價,也是自2018年9月後最長的連續下跌。
據研調機構路福特理柏(Refinitiv Lipper)的數據顯示,投資者已經連續從專門投資貴金屬的共同基金、ETF中逃離。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執行官Ruth Crowell坦言:「黃金已經不像2020年那樣具有吸引力。」
對於如此反常的情況,外界揣測和美國聯準會大幅且連續升息有關,投資人不只青睞黃金,他們更「看好美國國債」。紐約賀利氏貴金屬(Heraeus Precious Metals)交易員Tai Wong告訴《華爾街日報》:「聯準會停止升息前,黃金的前景仍然非常黯淡。」
升息、美元飆,投資人棄黃金轉向債市
無論長、短期的美國國債,報酬率往往緊跟著聯準會公布的基準利率,所以在聯準會「升升不息」的情況下,美國國債的報酬率直線拉升,例如上周2年期美國國債報酬率已觸及2007年最高水準;除國債報酬率高於黃金,它還會定期支付利息給投資者,所以推動大量資金由黃金轉進債市。
摩根大通(JPMorgan)分析師預測,金價將會繼續下跌,今年第4季均價落在每盎司1650美元,跡象表明市場仍認為聯準會升息態度明確。
另一方面,去年美元大幅度貶值,今年大轉向開始狂升,投資者持續搶進美元,推動美元至20年新高。美元作為交易黃金的主要貨幣,對於美國以外的民眾而言變相墊高成本,抑制他們購買黃金的需求。
還有黃金的實體需求也在下降,同時對價格造成影響。根據《日經中文》報導指出,觀察世界黃金消費大國印度、中國動向顯示,印度為了改善通膨導致的貿易逆差,自7月起提高了黃金的進口關稅,中國也因嚴格的防疫措施黃金實體銷售下滑,均造成黃金價格疲弱。
最後,《華爾街日報》引述Crowell表示,近期黃金仍然是比股票還要更好的選擇。報導預計明(2023)年升息幅度開始趨緩,美國國債報酬率下跌,將會提振黃金,明年年底金價將升至每盎司1820美元左右。
延伸閱讀
- 《金融騙局》:黃金為何不是好的避險手段?越南難民潮與德國惡性通膨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 俄烏開戰擊碎「數位黃金」夢:投資人恐慌逃離加密貨幣市場,避險資產黃金逆勢上漲
- 13國「超級央行週」登場!市場預期美國將「鴿轉鷹」升息3~4碼,貨幣緊縮到2024年
- 美國CPI高於市場預期,美元指數創3年來最大單日漲幅,人民幣防換匯出逃、日本央行考慮干預日圓匯率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