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博士」羅比尼:聯準會緊縮資金打擊美國眾多殭屍企業,年底將陷入「漫長而悲慘」的經濟衰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的通膨率仍居高不下,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昨日日指出,美國眾多殭屍企業、機構、銀行乃至於家戶面臨高負債的情況,年底發生「漫長而悲慘」的經濟衰退並持續到2023年。
知名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20日指出,美國聯準會(Fed)強勢升息打擊高通膨,造成資金緊縮打擊美國眾多殭屍企業、機構、銀行乃至於家戶,導致今(2022)年底將發生「漫長而悲慘」的經濟衰退並持續到2023年。
末日博士羅比尼:陷入「漫長而悲慘」的經濟衰退
近期,全球經濟局勢相當詭譎,樂觀者認為隨著經濟下挫,通貨膨漲也會跟著降溫;未料,近日美國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出市場預期,連帶推升聯準會強勢升息的機率,各大市場紛紛下跌重挫。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知名經濟學家Roubini Macro Associates董事長兼執行長羅比尼昨(20)日告訴《彭博社》,美國乃至於全球都會陷入「漫長而悲慘的經濟衰退」且持續到2023年。
羅比尼(Nouriel Roubini):他是美國經濟學者,屬於凱因斯學派的信仰者,同時也是紐約大學教授、專欄作家,因為長期對經濟持悲觀論點,被市場稱為「末日博士」。其中,羅比尼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精準預測2008年金融海嘯而一夕成名。
羅比尼說,經濟樂觀者認為美國僅會輕微衰退,這是忽視美國眾多的殭屍機構、機構、戶、銀行等問題,再加上美國政府的高負債比,這些都將成為經濟衰退的主因;倘若利率持續上升,償債成本跟著增加,他警告:「那些機構組織都會完蛋,到時候就能知道誰在裸泳。」
殭屍企業是需要靠各類銀行信貸救助以維持營運,或是僅能償還利息不用償還本金的公司,儘管他們還有能力賺錢,但是在支付完營運成本後,資金只夠用來付利息,無法完全脫離倒閉的窘境。
美國銀行、企業存款流失,政府債台高築
目前,受到連續升息影響,美國銀行業存款流失,第2季度達到創紀錄的3700億美元,為2018年以來首次下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數據顯示,截至今(2022)年6月30日,美國銀行業存款降至19.563兆美元,低於3月份的19.932兆美元,將打擊眾多高負債的殭屍企業、機構或家戶等。
《華爾街日報》指出,今年第2季存款流失不是問題,但是過去2年因疫情而大幅膨脹了5兆美元,聯準會為了緩解通膨,正努力將這些存款從銀行體系中擠出來,但問題是要做到什麼程度,才不會傷害銀行企業資金的流動性,目前並沒有定論。
此外,根據14日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公布美國財政狀況年度報告中表示,經通脹因素調整後,去(2021)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與2020年基本持平,是7.08萬美元。但是今年通膨惡化,也沒有政府發放的福利金,亦對美國民眾造成不小壓力。
還有,美國近日公布8月出現2200億美元的赤字,支出的增長快於收入,高於去年年同期,雖然美國財政部(USDT)稱經日曆差異調整後,今年8月和去年的赤字大致相同,強調並未大幅度增加。但事實上也反映出,近年美國政府因應疫情的「大撒幣政策」,債台高築的情況仍未改善。
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聯邦預算政策分析師David Ditch對此擔憂表示,即使預算赤字下降,美國每年都在增加數千億美元的債務,迫切需要進行權利改革以控制支出,減少這些結構性問題。
基於種種經濟結構性因素,羅比尼再三強調,美國即使是普通的衰退,標普500指數(S&P 500)也可能下跌30%,如果出現「真正的硬着陸」(大幅衰退),美股恐重挫40%;
羅比尼指出聯準會要讓通膨降到標準值2%(8月是8.3%)又要避免「硬著陸」,是不可能的任務。最後,羅比尼預測,聯準會本次會議將升息3碼,11、12月再各升息2碼,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年底會升至4%至4.25%。
延伸閱讀
- 淺談美國升息:利率走升對你我的影響
- 摩根大通CEO:美國民眾的紓困金還有6~9個月可花費,接下來準備迎接「經濟風暴」
- 聯準會「縮減購債」市場卻風平浪靜?通膨怪獸來襲前6大關鍵一次看
- 美國GDP連兩季萎縮陷「技術性衰退」,拜登信心喊話:經濟走在正確道路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