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COVID-19確診者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免疫力變差?這並不是你的錯覺

COVID-19確診者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免疫力變差?這並不是你的錯覺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能說拜登總統喊太早了,難怪被佛奇反駁。雖然現在重複感染很常見,但是每一次的感染,如果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這對於脆弱族群都很不利。除了許多常見感染、原有慢性感染會控制不佳,也可能會造成有其他疾病有機會新興起來。

我確診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好像免疫力變差了?

國外有不少人在確診康復後,卻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病毒學家Lara Herrero日前寫出她的整理,認為免疫系統發生了變化,可能會使人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康復後半年,免疫平衡被擾亂

在2022年年初,澳洲有一項研究指出,確診24週、約莫半年之內,病毒會影響你整個免疫系統功能。

與未感染的健康人相比,感染康復者的各免疫細胞相對數量和類型發生了變化。有些細胞基因表現增加、有些表現減少,意即整體平衡被擾亂;尤其在有些接受後遺症復健治療的病患身上,差異尤其顯著。

受影響的T細胞

後來類似文獻,美國加州Michael J. Peluso團隊於今(2022)年8月底發表,說明將有後遺症的人與沒有後遺症的人相比,有後遺症的人:

  • CD8 +T細胞表達CD107a的頻率變低
  • CD8 +T細胞產生干擾素-γ的機制也受到影響

你可以想成有後遺症的人,幫手T細胞的功能還好,但是殺手T細胞在4個月後就不行了。這與突破性感染獲得更好保護力的概念略有不同,而是要小心確診之後,你面對「其他併發疾病」,會成為更脆弱的存在。

這真是刷新了免疫學歷史,除了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國外朋友似乎在去年冬天有很深的感受),這也可能與你感染/接種疫苗之後疱疹復發,或是後來病毒肝炎控制不佳也有一些關係。這些也可能是後遺症在控制變差的機制一環了。

持續慢性發炎

另一項同樣是8月底發表,引用上述澳洲文獻的西班牙團隊研究,認為有後遺症的人,或許干擾素-γ沒表現不同,但是卻表現出比較明顯的ANA(自體免疫疾病指標)。

在有症狀的患者中,ANA陽性(≥160)機會更高(57.1%對 29.3%,p=0.04)。傳達的是後遺症的患者,有可能急性康復後,持續在「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的狀況,代表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而自體免疫當然也要小心對外來感染,有可能是處於比較虛弱的狀況囉。

大流行真的結束了嗎?

大流行真的結束了嗎?還是大流行接著還有不同面向的呈現?

只能說拜登總統喊太早了,難怪被佛奇反駁。雖然現在重複感染很常見,但是每一次的感染,如果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這對於脆弱族群都很不利。

除了許多常見感染、原有慢性感染會控制不佳,也可能會造成有其他疾病有機會新興起來。

Lara Herrero原文中認為今年猴痘、小兒麻痺興起,可能與上述大眾免疫力變差有關聯,只是沒有直接證據。

尤其這次挾帶「免疫債務」(債務會使族群免疫門檻提高,往年流感只需25%有抗體,現在應該更高)的流感,合起來會是今年Q4季節的威脅。在美國小兒科醫師朋友已經有發現,即便小朋友號稱75%有抗體,但是流感或一般感冒來求診時,症狀大都相對比往年還嚴重。我們應對常見傳染疾病還是要相對小心。

整理重點:

  1. 感染後24週,免疫系統長期平衡會受干擾。
  2. 在有後遺症族群中,感染後4個月T細胞功能變差。
  3. 在有後遺症族群中,亦可能有慢性發炎、自體免疫。
246713544_4882070251812019_1957834707215
Photo Credit: 姜冠宇醫師

這都會造成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或感染其他疾病時,症狀變得更嚴重。

我們還沒完全抓到可以降低最多傷害的節奏,「共存」或「清零」,未來也還是萬年之爭。但是病原體就是在那,它持續存在,對或錯,僅是我們人類自己的價值判斷。

本文經姜冠宇醫師 Pro'spect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