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海洋研究員遇上有200多年歷史的鯨魚廟,珍藏的骨骸見證了鯨魚在越南的演變

當海洋研究員遇上有200多年歷史的鯨魚廟,珍藏的骨骸見證了鯨魚在越南的演變
越南萬水寺內最大鯨魚骨架。Photo Credit:Bùi Thụy Đào NguyênCC BY SA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萬秀水寺建於1762年,被認為是越南最古老的鯨魚廟,寺內有一具巨大的鯨魚骨架,長22公尺,估計活著時重達65噸,是東南亞保存最大的鯨魚骨架,另外寺內後方還放置了100多套鯨魚骨架和許多阮朝時期的文物,寺外還有一塊埋葬鯨魚的墓場。

2021年,一篇刊於《萊佛士動物學公報》(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期刊的論文〈鯨魚廟是了解越南中部海洋哺乳動物多樣性的獨特寶庫〉(Whale temples are unique repositories for understanding marine mammal diversity in Central Vietnam),談到了關於越南中南部獨特的「鯨魚廟宇」,是如何協助科學家更了解鯨魚在越南歷代的演變。

越南「鯨魚廟宇」出現的背景

越南中部和南部漁業相當發達,在綿延的海岸線上,也衍伸出紀念因擱淺而死去的鯨類動物,有的是大型的華麗建築,有的則是立有墓碑的簡單墳墓,而這些「鯨魚廟宇」成了當地特有文化,且有兩世紀之久的歷史,更意外保存了自然歷史的證據。

shutterstock_77101789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越南平順省潘切市「鯨魚廟」Van Thuy Tu寺內的鯨魚骨骸。

居住在港口城鎮的漁民們相信,透過對鯨魚的祭拜能讓他們在海上平安順遂,而這樣的鯨魚崇拜習俗除了可追溯到印度教和佛教,在越南最廣泛的說法,是來自歷史上阮朝開國君主阮福映(Nguyễn Ánh)。傳說阮福映一次被敵方追趕而逃往大海,正當一場狂風暴雨要席捲阮福映的軍隊時,一隻巨鯨從海中躍起,並將他和艦隊駛脫離險境,為了表示感激,他授與了鯨魚「魚王」的稱號。

shutterstock_141584791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位於越南頭頓市鯨魚寺廟內的壁畫。

在平順省、巴地頭頓省和廣義省的越南港口城鎮,當地幾座寺廟展示著死鯨遺骸供信徒參拜,也吸引大量遊客到訪,例如知名的Lang Ong Nam Hai寺、Lang Tan寺和萬秀水寺(Van Thuy Tu Temple)。

shutterstock_163899669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始於1762年的鯨魚廟宇「萬水秀寺」

萬秀水寺建於1762年,被認為是越南最古老的鯨魚廟,寺內有一具巨大的鯨魚骨架,長22公尺,估計活著時重達65噸,是東南亞保存最大的鯨魚骨架,另外寺內後方還放置了100多套鯨魚骨架和許多阮朝時期的文物,寺外還有一塊埋葬鯨魚的墓場,每當有鯨魚瀕臨死亡時,當地居民就會用吊車把鯨魚軀體帶至寺廟,通常還會為其舉行葬禮。

shutterstock_1638996727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萬水寺內最大的鯨魚骨架。
shutterstock_163899672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萬水寺內最大鯨魚骨架的頭部
shutterstock_163899671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萬水寺內最大鯨魚骨架的身驅部分。
shutterstock_163899672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萬水寺內最大鯨魚骨架的尾部

當海洋研究員碰上了鯨魚廟

胡志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瀕危物種中心(CBES)的共同創辦人Vu Long,其研究團隊已走訪了越南200多座鯨魚寺廟,近期他又拜訪了位於胡志明市的鯨魚廟「南海翁陵」(Lăng Ông Thủy Tướng)。

南海翁陵」其原始神社遺址可追溯至1805年,寺廟看守人Lê還向Vu Long展示了攝於1971年的一張黑白照片,講述了當時這隻鯨魚屍體被發現漂浮在寺廟鄰近的水域時,當時他只有20 歲。他回憶說,這隻死去的動物太過巨大,大約有13個長椅的長度,僅靠人力無法移動,於是社區是用小型摩托艇將鯨魚屍體拖到附近的紅樹林,等候其屍體變為骨骸才移至寺廟內。

Vu Long在接受《Hakai Magazine》採訪時表示:「除了作為越南文化中一個獨特的面向,鯨魚廟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補充知識來源。」他和研究團隊除了藉由船載調查(boat-based surveys )和監測鯨類擱淺情況來收集關於越南海洋哺乳動物的數據,也透過這些在鯨魚廟宇中的海洋哺乳動物骨骸,來作為證明越南海洋哺乳動物當前和過去的多樣性和分佈情況。

2021年11月Vu Long也以第二位作者身份,和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脊椎動物部門研究員Michael R. McGowen與Charles Potter,以及其他6位作者於期刊《萊佛士動物學公報》發表了〈鯨魚廟是了解越南中部海洋哺乳動物多樣性的獨特寶庫〉,特別的是,這篇論文是結合了動物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與文化歷史學家的貢獻成果。

〈鯨魚廟是了解越南中部海洋哺乳動物多樣性的獨特寶庫〉論文的研究成果包括:

調查了越南中部峴港、廣南省、廣義市和承天順化省的18座鯨寺廟,這是過去科學記錄的中尚未涉足的區域,此外也識別並測量了140具海洋哺乳動物骨骼(包括15個物種、4個科和2個目)

研究過程中,遇到數量最多的物種(41隻)是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還遇到超過10個其他兩個分類群的頭骨:寬吻海豚 (Tursiops sp.)和印太洋駝海豚 (Sousa chinensis)。

發現了一隻座頭鯨 (Megaptera novaeangliae)和3隻大村鯨(Balaenoptera omurai)的骨骸,將近期越南大村鯨記錄數量增加到5隻,此外還發現了儒艮(Dugong dugon)的3個頭骨或部分頭骨,記錄了牠們在歷史上曾出沒於不再存在的區域。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