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新增4萬2212例、死亡59例:入境居家檢疫9/29起全程1人1室、10/13起「0+7」自主防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必勝表示,第2階段將同步取消從2020年3月以來的旅行團限團令,且非免簽證國家開放得以「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事由申請來台簽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4萬2470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2212例本土個案及25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本土病例,為1萬9300例男性、2萬2886例女性、26例調查中。個案分布前5名縣市為新北市(9060例),台中市(5464例),台北市(5067例),桃園市(4488例),高雄市(3506例)。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3位男性與26位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2例具慢性病史、49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
羅一鈞指出,今日較為年輕的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的男性,本身有接種過1劑疫苗與慢性精神疾病。個案在9月2日因爲有發燒、全身痠痛的症狀而送至急診。經檢查後,發現男子有肺炎、胸水且肝臟疑似有惡性腫瘤。而後,在9月8日經急診安排住院,當時PCR篩檢為陰性,但在住院期間則轉為陽性確診,因此給予個案瑞德西韋等藥物進行治療。
不過,羅一鈞表示,由於男子本身有其他病徵,也有呼吸窘迫等狀況,本身也拒絕進一步的積極治療,不幸在9月16日過世,主要死因為新冠肺炎與疑似惡性腫瘤。
此外,今日也新增1位青少年的重症個案。
羅一鈞指出,該名個案為15歲女性,本身無接種過疫苗與慢性疾病。該名個案在9月16日於家中快篩為陽性確診,隔(17)日被發現在家中意識不清而送往急診。
羅一鈞說,該名個案被送往急診後,經PCR檢測後為陽性,Ct值為13.8,且檢查後發現有高燒與缺氧的狀況。另外,由於個案昏迷的情況,因此也對其進行頭部斷層掃描,發現有顱內出血的情形,包括左側的硬腦膜下出血與腦內出血,研判為頭部外傷導致顱內出血。因而,在當天便緊急開刀並取出血塊,目前術後恢復良好,預計今日會轉至一般病房治療。
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顱內出血的情形,可能與頭部外傷有關,而非由新冠肺炎所導致,因此會歸類在共病所引起的案例。目前,國內累積共病案例為3例,分別為車禍的創傷、鎮靜劑過量與這例頭部外傷的個案。
指揮官王必勝也宣布新的邊境管理與開放建議。
王必勝指出,因應邊境逐步開放,入境居家檢疫措施採2階段方式調整。

王必勝說,第1階段將自9月29日零時起,調增入境總人數為每週6萬人次,並取消入境唾液PCR檢測,改由國際港埠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於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檢測。
另外,入境檢疫措施則維持3+4,亦即前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並開放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得採「1人1室」。至於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方式,也維持搭乘防疫車輛、自駕或由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等方式。並且,相關部會也會以「0+7」為未來開放目標。

王必勝表示,第2階段將視疫情發展,適時放寬入境人員免居家檢疫,改採7天自主防疫,目前預計在10月13日實施。
王必勝說明,第2階段仍會對入境人數進行管制,目前預設為每週15萬人次。
另外,入境檢疫措施放寬為「7天自主防疫」,取消原3天居家檢疫;同時,入境時也取消開立「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無相關症狀之旅客,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此外,未來也將同步取消從2020年3月以來的旅行團的限團令,且非免簽證國家開放得以「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事由申請來台簽證。

王必勝強調,指揮中心將持續依疫情狀況、邊境措施執行情形、國內防疫及醫療量能等面向,滾動式調整防疫策略及相關配套,請民眾儘速接種疫苗並落實相關防疫規範,配合邊境穩健解封,邁向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 王必勝:入境檢疫「0+7」新制最晚10月中上路,口罩令將分階段解禁
- 高中以下學生防疫新制上路一週,教團:畢旅確診是否有明確處理流程?
- 本土新增4萬1430例、死亡46例,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陸續到貨,王必勝強調疫苗全新且有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9-23 「0+7」入境防疫新制10/13將上路,4個Q&A讓你一次了解如何應對不同情境
- 2022-09-23 國際航空協會:中國「清零」致香港失樞紐地位
- 2022-09-22 今日本土新增4萬2212例、死亡59例:入境居家檢疫9/29起全程1人1室、10/13起「0+7」自主防疫
- 2022-09-22 王必勝:入境檢疫「0+7」新制最晚10月中上路,口罩令將分階段解禁
- 2022-09-21 本土增4萬6673例、39死,王必勝:確診連2天減少,仍須觀察1至2週才能確定下降趨勢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