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說實話》:利用人類天性(下)——人的心裡無法同時容下互相矛盾的兩種想法

《如何讓人說實話》:利用人類天性(下)——人的心裡無法同時容下互相矛盾的兩種想法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套技巧非常簡單,是以人與人的正常對話為基礎,加上特殊的說話風格來鼓勵對方透露真相。對話結束後,對方還會很喜歡你。使用書中介紹的方法,可以使得對方在還來不及騙你之前,就把實話告訴你。然後你就可以運用這些實話為自己創造優勢,做出最佳的決策。

文:傑克・謝弗(Jack Schafer)、馬文・柯林斯(Marvin Karlins)

天性6:人有互惠的習性

「禮尚往來」是人類天生具備的習性,當某人收到某事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會有衝動想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給對方。這種人類習性跨越文化藩籬,是所有人都能認同的心態。事實上,這種習性在陌生人之間所發揮的影響,比在朋友之間還要大。通常是在某個請求或某個行為出現後,互惠的習性會產生最明顯的影響。

有幾個理由可以解釋人會自然而然「回報」他人行為的現象:這樣做除了可以向他人展現正面的自我形象,也可證實自己本性良善。為了提升自我形象,一個人即使不喜歡自己互動的對象,也會做出「回報」的舉動。另外,人也會因為想還「人情債」而做出回報的行為,當我們受惠於他人,我們會想盡快以類似的行為回報對方,心裡才不會覺得有所虧欠。這種禮尚往來的習性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這個物種必須仰賴彼此幫忙才能生存。如果今天我幫助你,明天你就會幫我。

我訊問嫌犯的時候,都會提供他們茶飲,這是執法人員和情報人員在訊問嫌犯時常用的小技巧。這小小的善意往往能刺激嫌犯做出回報的舉動。也就是說,如果我先提供一些東西,嫌犯就會覺得有必要也回饋些什麼給我,而我想要的,當然是嫌犯的自白或是其他關鍵信息。除此之外,餐廳裡的服務生如果在送帳單給客人時附上一顆薄荷糖,通常能得到較多小費。事實上,一些小小的舉動都有可能刺激顧客做出回報,例如在帳單背面寫下自己的名字讓客人知道今日誰提供服務,或是畫一個笑臉,都可能刺激顧客給更多小費。

天性7:人很難保守秘密

保守秘密真的很難。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曾說,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自我揭露」是一種基本的人類習性,因為資訊就是力量,所以一個人知道越多資訊,就會感覺自己越強大。掌握了秘密等於掌握了權力,如果我知道了你不知道的事情,那我就比你厲害,因為我掌握了重要資訊但你沒有。但問題是,想要展現這種高人一等的權力,你必須先告訴別人你知道的某個秘密。各位在練習套話技巧的時候請記得:人只要有機會分享祕密,大多時候都很難抗拒這樣的機會。

要保守秘密必須做到兩件事:第一,你不能透露你知道某個秘密,第二,你不能透露秘密的內容。然而,「告訴別人你知道某個秘密」這個動作,卻能讓你獲得自尊心被滿足的快感,如果你不告訴別人你知道某個秘密,那你就無法顯得高人一等。因此,人都會有衝動告訴別人自己知道某個秘密以及洩漏秘密的內容,好顯得自己比不知道秘密的人厲害。

此外,因為要保密就必須時時保持警覺,所以心裡藏著秘密也會引發焦慮。為了紓解這種焦慮,知道秘密的人其實會很想跟別人說他們的秘密。大多數人會向自己信任或喜歡的人傾訴,而人一旦開始透露秘密信息,心裡那道保密的防禦關卡就會潰堤,套話的時候務必記得善用這點。

天性8:人都把自己看作自己專業領域的高手

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職場表現都很自豪,喜歡說自己每天的工作內容,藉由當個優秀員工來證實自我價值。如果我在職場上表現優秀,我就是個優秀的人。為了要鞏固自己的好形象,人時常喜歡談論自己的工作成就。大家也許會討厭自己的工作,但你很少聽到有人說「我工作表現真的爛透了」或「我真的很不適任欸」。

人的身分地位和職場緊密相連,所以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是職場領域的專家。你可能會罵工作爛、罵老闆爛,但你很難罵自己的工作表現爛,因為這麼做你等於在罵自己爛。為了展現自己的專業,人往往會透露應該要保密的訊息。因此,跟套話對象聊他的工作是很有效的方法,因為對方在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時,很容易透露敏感資訊。

天性9:人時常低估自己知道的訊息的重要性

演員傑克.尼克森在電影《軍官與魔鬼》中有段慷慨激昂的法庭陳詞,這段經典獨白透露許多真相,但真相並不總會以這麼戲劇化的方式出現。人常常掌握一些他們覺得無關緊要的資訊,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雖然他們知道的片面資訊看起來沒什麼價值,但若將這些零碎信息拼湊起來,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第十四章會看到一個企業間諜案的例子,清楚說明了零碎信息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只掌握了片面資訊,沒看到更完整的真相,那麼他就更有可能透露他所知道的事情。

身為FBI的防諜特工,我很重視蒐集看似無關緊要的零碎資訊。這些片面資訊若掌握在專業分析師手裡,通常能拼湊出一個完整、詳盡的畫面,並且揭露一些寶貴線索。在社群媒體所建構的大數據時代更是如此,許多人在網路上留下的片面個資被一點一滴蒐集起來,廣告商便能藉著這些資訊,將特定商品瞄準最有可能購買的消費者來行銷。

曾經有個著名案例,廣告商想要銷售母嬰用品,於是利用精密複雜的演算法,分析社群媒體使用者的對話發文及搜尋紀錄,想找出可能懷孕的女性。結果,一名十四歲少女的信箱突然被母嬰用品相關廣告塞爆。這名少女的父親非常生氣,女兒怎麼會收到這麼多這類廣告的垃圾郵件,他還打了好幾通電話給推銷這些商品的公司罵他們太扯。然而,幾週後,這名女孩終於向父親坦承她真的懷孕了。由此可見,零碎片面的資訊也可以成為揭露真相的關鍵。

有一次,我被指派調查一家國防承包商的某員工,該承包商專門承包政府的機密項目。我先訪談了嫌犯的幾位同事,問話過程中自然地穿插各種套話技巧,因此得到許多關於嫌犯行為模式的零碎資訊。我一開始得到的信息是嫌犯工作認真,每週工作時間非常長,有的時候為了要趕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專案,週末還會自願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