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見》:黃土水題名《甘露水》的意義該如何理解呢?

《物見》:黃土水題名《甘露水》的意義該如何理解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是一回史無前例的策畫。邀請48位國際上知名的東亞藝術史學者、考古學者,每人選擇一件物品,帶領我們進入這件物品的世界。48位學者,每一位都閱物無數。當只能選擇一件,他們如何選出最打動自己,最願意為之傾訴的文物?

文:顏娟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台灣美術研究始於1987年,長期進行全台畫家田調工作、寺廟調查與私人收藏調查)

《甘露水》的涓涓水流

物:黃土水《甘露水》

圖-甘露水
日治時期台灣 黃土水《甘露水》1921年 大理石 雕刻 高175公分 寬80公分 深40公分 文化部典藏(照片:凃寬裕拍攝,作者提供)

2021年12月18日黃土水作品,重達500公斤以上的《甘露水》等身高大理石裸女像,相隔63年再度回到台北公開展出,更是被封閉在黑暗的木箱子長達45年來首次破繭而出,正式與世人見面,一時造成台灣藝壇轟動。黃土水是台灣現代美術的劃時代人物,最早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並且獲得帝展四次入選。

然而由於受限於經濟條件,除了《甘露水》為大理石作品,其餘三件作品都是石膏像,保存不易,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甘露水》於1921年入選帝展,照片收入圖錄,接著10年後,在台北遺作展展出時,再次留下一小張黑白照,此後不曾有任何圖片流出。故而,《甘露水》長期成為台灣美術史上「傳聞」也是「傳奇」的作品。

《甘露水》是台灣美術史上第一件裸女像,首次發表時可能由於題材緣故,在保守的台灣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後不久,這件作品不再公開展示,1974年以後長期被封箱、遺忘,過去的研究有限。

當我第一次在北師美術館見到《甘露水》時,深深被她堅定沈著的面容,結實有力的身軀所震撼,無法言語。百年前,這位裸女的表情為何如此既溫柔又強烈?黃土水題名《甘露水》的意義如何理解呢?水是否存在?若然,水與女子兩者如何構成《甘露水》的寓意呢?女子既寫實又抽象的表情象徵什麼意義呢?

創造《甘露水》

《甘露水》女子身軀飽滿健壯,挺直腰桿,閉著雙眼,下顎向上傾,雙手向下伸展,彷彿虔心接受天地日月的精華。她臉龐骨架方硬,眉骨稜線突出,鼻樑挺直,雙顴略寬,下顎圓潤,豐滿的雙唇如波浪起伏,且刻畫輪廓線。她豐厚的頭髮從額頭中央下垂至眼角,再從雙耳際翻轉而起,有如飛翔的兩翼,最後盤旋在腦後方,層層結髻。

搭配曲線優雅的腰部,她的小腹圓鼓,肚臍突出,下腹勾勒出上揚的圓弧線,大腿肌肉結實,右腳輕輕著落在隆起的沙地,左腿交叉腳尖踮起;瞬間掌握靜止落地,將再次躍起的張力,彷彿動靜自如,散發無限的能量。她腳趾長大有力,感覺並非溫柔嬌弱的少女,而是堅毅且健康、明朗而樂觀的女性。

1920年3月黃土水完成東京美術學校畢業作品,大理石《少女》胸像原題名〈ひさ子さん(Hisako san),來自小模特兒的名字。同年10月作品《蕃童》是台灣人首次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帝展),輿論轟動。據他受採訪時說,暑假回台學習原住民題材後,以東京高砂寮宿舍廚師的小孩為模特兒,創作時間約十天完成。這包括製作黏土塑像,石膏翻模成像,再稍加潤色的過。同時,黃土水進入研究科,留校繼續學習。為準備1921年參加帝展,改製作難度較高的大理石作品,《甘露水》,果然順利入選。

黃土水可能自聘模特兒,或利用學校聘用的模特兒完成泥塑像,翻製石膏像後修飾細節,回到學寮空地,再根據石膏像來慢慢敲打大理石。在完成製作《甘露水》約半年後,黃土水曾說明漫長而艱辛的製作過程中,還要支付各項昂貴的費用,包含石材與運費,還有模特兒薪資等等,這可以解釋他後來幾乎放棄大理石創作的原因:

製作一尊五六尺的石雕也幾乎要一年的時間。從早到晚,手執鐵槌,不知道有幾十萬次或幾千萬次那樣地拚命敲打著石材,萬一其中只要有一下敲壞了雕像的一根手指頭,那可就不得了,所有的努力都泡湯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還容易控制,然而所需要費用如石材、運費及模特兒、石膏材料、工具及其他種種雜費卻更不是容易的事。

我對此作品水的描繪特別感興趣。黃土水借用禪寺庭園枯山水的表現手法,細膩刻畫涓涓水流緩緩環繞沙地上女子的雙腳並及角落的文蛤。三顆文蛤或直立,或平躺伸出斧足,彷彿在柔軟的淺水沙灘上自在地翻轉著。水雖然不可見,但水穿過泥沙留下的紋路,刻劃下真實的存在感。水象徵生命,也具體敘說甘露水連結著女子與大地的生機。

圖-1
圖-1:日治時期台灣 黃土水《甘露水》之頭部側面局部 1921年 大理石 雕刻 高175公分 寬80公分 深40公分 文化部典藏(照片:凃寬裕拍攝,作者提供)
圖-2
圖-2:日治時期台灣 黃土水《甘露水》之上半身局部 1921年 大理石 雕刻 高175公分 寬80公分 深40公分 文化部典藏(照片:凃寬裕拍攝,作者提供)
圖-3
圖-3:日治時期台灣 黃土水《甘露水》之雙腳及文蛤局部 1921年 大理石 雕刻 高175公分 寬80公分 深40公分 文化部典藏(照片:凃寬裕拍攝,作者提供)
圖-4
圖-4:唐十一面觀音像 石雕 約8世紀初 高113.8cm日本重要文化財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ColBase

超凡入聖——背道而馳的美學

1921年資深雕刻家藤井浩祐在第三回帝展,注意到《甘露水》,評論:〈寫實優美,但全體看來有些堅硬。〉他認為石雕常見此技術問題。乍看《甘露水》女子似乎凝然不動,但這是創作大理石所未能克服的技巧問題嗎?恐怕不盡然。黃土水在製作泥塑像模型時,就決定了《甘露水》的姿態。事實上,女子飽滿的上半身令我聯想到佛像,例如中國初唐石雕十一面觀音菩薩像。當然,雕刻菩薩像的匠師並不知道現代人體寫實觀念;不過,《甘露水》與菩薩像在造型上仍有些奇妙的關聯性。她們有高腰與低腰之別,但同樣在腰際表現完美對稱的曲線,細腰、小腹鼓起與肚臍突出都有些明顯類似。

佛教文獻以滿月形容佛臉,未開蓮苞形容眼睛等等,強調佛像莊嚴,無法形容的完美圓滿。那麼,古代石雕菩薩像如何傳達美感,亦即超越世間的永恆生命?佛像雕刻臉部飽滿而理想化,雙眼似閉非閉時表示禪定或虔敬內觀,軀幹四肢則特別講究氣的表現。裸露的雙肩、胸部與腹部,連同衣帛都必須表現出鼓盪之氣,特別是圍繞著肚臍環狀鼓起,其下方弧形裙頭寬鬆地繫住腹肚,下裳以及雙腿,都一再以圓弧形傳達此生命之氣的律動感。

《甘露水》女子的臉部雖然寫實,但在眉骨與雙唇也運用線條強化輪廓,軀幹四肢更是如此,如腰部流線型曲線與小腹下的弧形線等,極其優美流暢。更特別是,女子小腹鼓起,飽滿的氣勢充溢胸膛,配合昂揚的下巴與微閉雙眼虔敬的表情,似乎接受來自天上無形的恩賜,一股超凡入聖之感。唯有觀眾繞到作品背面,才能體會這位年輕女性肌膚自然的感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