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關於告白的「遊戲」:紀念約翰‧納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紀念納許,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讓大家瞭解他的賽局理論如何地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例如市場經濟、國際關係、告白
文:林澤民(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教於美國德州
前幾天才結束春季的「人類理性行為」課程,整個學期和學生討論「納許均衡」,沒想到約翰‧納許本人(John F. Nash, Jr., 1928-2015)就驟然離世了。
紀念納許,我覺得最好的方法是讓大家瞭解他的賽局理論如何地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我的「人類理性行為」課程規定每個學生要交三篇論文,每篇要講一個真實或虛構的、包含「囚徒困局」的故事,然後用賽局理論加以分析。
第一篇只須是簡單的二人單次囚徒困局,第二篇必須是二人重複性囚徒困局,第三篇則須是多人囚徒困局。雖然大學部學生的論文大都乏善可陳,但每次總有幾篇文章有令人驚艷的創意。
這些文章間或有關市場經濟、國際關係,但大多數是與學生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際關係,特別是男女關係。多年來,學生把囚徒困局的理論應用到把妹問題、小三問題、性愛問題等等,令我目不暇給,學到了很多年輕人的次文化。
這裡介紹一個今年一位學生提出的「告白遊戲」來闡釋納許均衡此一概念的實用性。關於賽局理論相關概念的意義,這裡先簡單介紹:
- 優勝策略:不論其他參賽者採取何種策略對自己都是比較有利的策略。
- 納許均衡:沒有參賽者願意「單方面」改變策略的策略組合。
- 伯瑞多最佳結果:參賽者無法「同時」改進的賽局結果。
- 困局:納許均衡不是伯瑞多最佳狀態的局面。
下圖三個賽局中參賽者均為交往中的男女二人,每人可以選擇「告白」或「不告白」兩種策略。這裡告白意味合作,而不告白意味不合作。兩人的策略選擇交叉相乘,共得四種結果。

每一結果以男先女後為序,是為:(不告白,告白),(告白,告白),(不告白,不告白),(告白,不告白)。這四種結果對男女二人各有不同的價值,在賽局一中,我們對這些價值初步假設如下:
如果我不告白而你告白,我可以享受玩咖的樂趣而不必負任何責任,這個結果對我最有利,其價值可以稱之為「誘惑」(Temptation)。用數學式子表示:T=玩咖。
如果雙方都告白,兩人都可以享受愛情的甜蜜,但也要負起相當責任(例如不能再劈腿了)。這個結果的價值,對雙方是一樣的,可以稱之為「獎勵」(Reward): R=♥。
如果雙方都不告白,雙方各自心中忐忑,充滿了狐疑,不知道對方究竟想要怎樣,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個結果算是現狀,其價值可以標準化為0,稱之為「懲罰」(Punishment):P=0。
最後,如果我告白而你不告白,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真是令人感到委屈恥辱!這個結果對我最不利,其價值可以稱之為「傻瓜的報酬」(Sucker’s Payoff):S=屈辱。
在這些價值假設之下,大家大概可以同意T>R>P>S,也就是:玩咖>♥>0>屈辱。這個數學關係的成立,使得第一個賽局符合了囚徒困局的條件。簡言之,因為玩咖的樂趣比要負起責任的愛情好,而且現狀比屈辱好,不論你告白不告白,對我而言不告白都要比告白來得有利,而這對雙方皆然。因此,不告白是男女雙方的所謂「優勝策略」,也就是雙方均會選擇不告白。
這個(不告白,不告白)的策略組合便是「納許均衡」的一個例子。當男女參賽者陷於這個結果中,任何人都不願意單方面改變策略,因為如果你單方面改變不告白策略而逕行告白,你只會讓對方自詡為玩咖而沾沾自喜,而自己得忍受當傻瓜的屈辱。
「納許均衡」是一個穩定的結果,理性的參賽者在「納許均衡」的結果中不會單方面改變策略。在告白的遊戲中,男女雙方會陷於(不告白,不告白)的泥淖裡不能自拔。

Photo Credit:Ben Cremin CC BY 2.0
這個賽局也是「囚徒困局」的一個例子。很明顯的,因為♥>0,男女雙方其實都喜歡相互告白甚於相互不告白,但又不願意單獨採取行動。換句話說,在(不告白,不告白)的納許均衡中,如果雙方都願意,雙方的價值都有同時改進的空間。這意味此賽局唯一的納許均衡不是一個「伯瑞多最佳結果」,這就是「囚徒困局」的定義。在上述價值假設之下,告白遊戲是一個囚徒困局。
以上是我學生的第一篇論文所分析的,但也許大家會質疑:那為什麼交往中的男女竟有人會告白呢?這牽涉到價值假設的問題。比如有人太過於為對方著迷,不論對方回應與否,心甘情願地自動告白依附,像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所唱的:「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在這樣的價值假設之下,我告白而你不告白的價值S便不是屈辱,而是S=心甘情願>P=0了。這樣的告白遊戲,便變成了圖中的賽局二。因為T>R>S>P,這已不是「囚徒困局」而是「懦夫賽局」了。「懦夫賽局」有兩個納許均衡:(不告白,告白)和(告白,不告白),其中哪一個會發生,就不是賽局理論所能置喙的了。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規規矩矩從一而終地談戀愛比當玩咖好,也就是S=♥>T=玩咖。這樣的假設使得圖中的賽局一變成了賽局三,它也有兩個納許均衡:(告白,告白)和(不告白,不告白),其中(不告白,不告白)仍然不是伯瑞多最佳結果,但(告白,告白)卻是。因為這個賽局有一個是伯瑞多最佳結果的納許均衡,它已經不算是囚徒困局,而是一種「協調賽局」了。在這樣的價值假設之下,男女只要有足夠的默契,便容易相互告白而訂下情緣。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