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打破「台獨」紅線,就是要讓中國領教一下片面「改變現狀」的代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不久中國圍台軍演後,解放軍刻意打破了「海峽中線」的「現狀」,還洋洋自得的揚言是「新常態」。可如今,美國總統回敬以打破「台獨紅線」,表示出美國支持台灣可以改變政治現狀的態度。顯然是要讓中國好好領教一下片面「改變現狀」的代價。
文:黃澎孝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訪談中,再度被問到「一旦中國武力犯台,美軍是否會防衛台灣?」而拜登也第四次明確地肯定回應:Yes。
事實上,在中國武統台灣的作戰想定中,從來都把美軍的介入當作主要的障礙。長期以來也不斷研究如何「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因此,當拜登再而三,三而四的表達美軍必將介入台海危機時,對中國而言,並不意外。
但是,真正最令中國非常介意的,卻是拜登對於「台灣獨立」問題的表態。由於所謂的「台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再四強調的所謂「紅線」。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甚至於還在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的雙邊會談中,當面直嗆: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解放軍將「不惜一戰」。
但是,俄烏戰爭已經告訴世人:現代的戰爭,打的是「科技力」而不是「意志力」。打的是「財力」而不是「人力」。中國縱有14億人,再怎麼意志堅強,不惜代價,在台海之戰中,決定勝負的依然是海空軍和「太空軍」的高科技兵種。恰恰在這個領域裡,解放軍與美軍的差距是「世代落差」,解放軍就算願意付出再多的代價,均毫無勝算可言。
事實上,自美中建交以來,不論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劃過多少紅線?美國則始終只堅持一條「底線」,那就是不接受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其中包括所謂的「海峽中線」在內。
但是,前不久中國圍台軍演後,解放軍刻意打破了「海峽中線」的「現狀」,還洋洋自得的揚言是「新常態」。可如今,美國總統回敬以打破「台獨紅線」,表示出美國支持台灣可以改變政治現狀的態度。顯然是要讓中國好好領教一下片面「改變現狀」的代價。
至於,對於中華民國台灣而言,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建國已100多年的國家。而且,中華民國台灣也已成為台灣人民的最大共識。因此,我們只要維持兩岸劃中線各自為政,互不隸屬的現狀,就已經是對中國最大的善意了。
延伸閱讀
- 拜登:中國若武力侵台,美國會出兵防衛;警告習近平違反對俄制裁將是「滔天大錯」
- 拜登表態願協防台灣,白宮官員:總統意思很清楚,北京:勿站14億中國人對立面
- 拜登聯合國大會演說提及台海局勢,強調「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
- 拜登四度表態防衛台灣:美國「戰略模糊」趨清晰與「零成本」嚇阻北京?
- 台海「中線」、美中「紅線」與國安「底線」,三條線是互相連動的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