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新增3萬9769例、死亡41例,王必勝:口罩政策與邊境解封沒有關聯,時序會稍微晚一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10月13日第二波邊境解封在即,民眾關心國境開放後,外國旅客來台的防疫限制會是什麼?國內又是否會配合這波開放,順勢將疫情降級,或進一步解除口罩以及隔離措施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4萬0025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769例本土個案及25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萬9769例本土病例,為1萬8246例男性、2萬1503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525例),台中市(5177例),台北市(4533例),桃園市(4153例),高雄市(3421例),台南市(2509例),彰化縣(2005例),新竹縣(1069例),屏東縣(1056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8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2日至9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27日至9月20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5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4例男性、1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8例),泰國(9例),美國(7例),菲律賓(4例),日本(3例),印尼、馬來西亞、英國、緬甸及法國(各2例),柬埔寨、土耳其、香港、韓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中國(各1例)。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3日至9月22日。
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的本土個案較前一天的四萬多位有稍微降低,與上禮拜五的四萬一千多人,下降幅度達4%,目前看來疫情是持續往好的方向發展。新增死亡數則與前幾日大略持平,顯示目前疫情狀況穩定。

死亡與重症個案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的41例死亡個案中,其中最年輕的是為20多歲的男性。本身有接種過3劑疫苗,也沒有慢性病史,他是於9/17由朋友發現於自家昏迷,隨即送醫急診,到院時沒有呼吸心跳,經過急救仍不幸離世,死亡原因仍待進一步相驗。
另有3例的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兩位屬於MIS-C,另外一位是肺炎個案。較為嚴重的是一位11歲的男童,有接種過兩劑疫苗且沒有慢性病史,9/15開始出現發燒、喉嚨痛的症狀,家用快篩確診後在家服藥。9/17出現呼吸困難、嘴唇發紫情形,送急診後發現有右側肺炎,也有缺氧與呼吸性酸中毒,因此收住加護病房治療。
羅一鈞也補充重症率與年齡層分布情形,本年度總病例數累計為608萬5012例,其中9889位死亡個案,全年齡層的染疫致死率為0.16%,較8月的統計數據0.17%有略為下降的趨勢。死亡個案集中在70、80歲的長者,不過致死率也同樣的在下降當中,特別是90多歲的年齡層,從上周的7.35%降為7.25%。

邊境放寬後的國內政策調整
隨著10/13第二階段邊境解封在即,民眾關心法定傳染病的分類是否也會隨之調整,比照流感改採重症監測。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法定傳染病分類如果比照流感重症監測的話,會在疫情的最後階段實施,目前還沒有到這一步,因此尚未往這方向進行討論。而指揮中心是否解編,也是相同的邏輯。
王必勝表示,目前防疫走到這個階段也算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未來的防疫會與病毒共存,以民眾自主防疫為主,不再使用太多的強制手段去監控、限制。王必勝也認為,相信國人在這2年9個月以來,對指揮中心的規定有很好的遵從度;外國人的部分,團客會透過旅行團,散客也會進行規勸。
對於日本開放自由行旅客入境,高端疫苗卻不在認證範圍之內,因此需要另行準備PCR證明。王必勝說明,目前沒有聽到日本方面有對高端進行另外的討論,但會持續追蹤日本是否會取消疫苗施打的限制。
而針對口罩政策的部分,王必勝表示,口罩政策的調整與否,與邊境政策是沒有關聯的。同時,指揮中心有在蒐集與分析各國對口罩限制的政策調整,並持續在內部有進行討論,如同今日稍早衛福部薛瑞元部長所說,時序會稍微晚一點,如果要解封也不會一次性的完全開放,而是會逐步進行。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45萬835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7萬8230例排除),其中617萬2769例確診,分別為3萬3361例境外移入、613萬935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1萬07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萬072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51例、台北市1203例、台中市1084例、高雄市1002例、桃園市821例、台南市815例、彰化縣628例、屏東縣428例、雲林縣340例、南投縣315例、苗栗縣277例、嘉義縣256例、基隆市233例、宜蘭縣223例、花蓮縣188例、嘉義市173例、新竹縣172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5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9-23 香港放寬入境防疫限制:「0+3」免酒店隔離、取消登機前核酸證明
- 2022-09-23 COVID-19確診者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免疫力變差?這並不是你的錯覺
- 2022-09-23 今日本土新增3萬9769例、死亡41例,王必勝:口罩政策與邊境解封沒有關聯,時序會稍微晚一點
- 2022-09-23 「0+7」入境防疫新制10/13將上路,4個Q&A讓你一次了解如何應對不同情境
- 2022-09-23 國際航空協會:中國「清零」致香港失樞紐地位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