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Mil Mill喵坊不是「再工業化」的模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再工業化」首先就犧牲做實事的廠商,反映決策者並無理念和路線圖清晣的產業政策,政策欠連貫性,欠融貫性,以及欠耐性。
一、喵坊是本港唯一回收紙包飲品盒的機構,元朗廠房於一九年開始營運。廠房原本丢空多年,殘舊到會漏水,喵坊接手後,花費不少人力物力修葺,再投資建設,誰知運作僅三年,業主科技園公司不再續租,喵坊面臨倒閉。
科技園曾公開回應[1],但那些公關言辭展示的,只是一個大業主「我續租畀你是人情,唔續租畀你是道理」的刻薄嘴臉——香港租客的權益向來欠缺保障,這也是小投資者寧炒賣也不搞實業的一個原因——完全反映不到一個以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為己任的官方組織,與持份者有商有量、在互助互諒基礎下解決問題的應有態度。
二、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兼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副總監鄧希煒曾接受傳媒訪問[2],談到所謂發展,應該把目光放在香港「唔叻」的創科與工業上,同時,聚焦「包容性經濟增長」(inclusive growth)——這個概念最初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提出,意即「可以實現公平分配和為所有人創造機會的經濟增長」,「要令中下層民眾有願景向上爬,首先要讓他們有機會增加自己的人力資本,增加了以後,亦要令他們有工開」。
理想和現實總有距離,但理想似乎越走越遠。官僚本身思考欠周密,出現取捨的難題,便採用大石壓死蟹的方式,要備受影響的苦主自己諗辦法。志記鎅木廠如是[3],喵坊亦如是,同樣是對香港工業最有承擔,最得到市民認同的業界中人,卻得不到起碼的支援,遑論原區安置。如政府真的想做實事,改善民生,就應該實踐「包容性經濟增長」的理念。不管科技園想怎樣創新,都不能忘記初心,亦不應覺得做回收產業太cheap,不夠光鮮。志記和喵坊以貼地的經營方式,貫徹循環再生的信念,甚至發展出有機的文化網絡,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還有再發揮空間的社會資本,不是高高在上的微電子中心可孕育出來。科技怎樣高,都要以人為本,但現在明明是寶的志記和喵坊,卻被某些官僚當做草。

三、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指,香港已被取代,失去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難以挽回。[4]但兩個月前,成本高達1,451億元的三跑才正式啟用。機管局隨即關閉中跑道作重新配置,繼續以雙跑道系統運作。究竟配置狀態維持至何時,配置狀態是否等於將跑道當做曬太陽的「儲備」,就不得而知。
過去每次有大型基建要上馬,官方講法離不開需求增加,要保持競爭力,須加大投資。而需求增加,往往基於過往的增長數字做推論,似乎有根有據。但世界難道不會有意外?增長趨勢只會簡單地重複過去的線性軌跡,不會有逆轉的可能?如果是,我們便不會有高鐵、郵輪碼頭、港珠澳大橋以至三跑這麼多基建儲備。政府會否動動腦筋,想辦法令這些儲備產生利息收入,或令其持續增值,為庫房帶來額外得益呢?
隨著人口減少、外資撤離、加息持續、樓市衰疲……經濟不景氣下,政府有何扭轉乾坤之板斧,市民拭目以待。暫時看,政府會致力搞高科技,成效未知,但首先就令到仆心仆命發展回收產業的喵坊有收皮之虞。高科技到底可以幫香港創造幾多就業職位,到底怎樣促進科研氛圍的形成,又怎樣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這些都是靠公關腦袋思考的科技園不會處理的重大問題。
四、「再工業化」首先就犧牲做實事的廠商,反映決策者並無理念和路線圖清晣的產業政策,政策欠連貫性,欠融貫性,以及欠耐性。有眼睇的廠商,還有信心來長線投資嗎,不怕被人(未)用完即棄?客觀效果上,豈不只會吸引到揾著數賺快錢、掛羊頭賣狗肉的投資者?這又怎搞得好高科技產業?除非,所謂高科技,只是政府劃一片地,興建廠房,然後高價買外國尖端科技來建立生產線,或和大學某些部門合作,搞一些賺錢項目,主要惠及少數有份參與者。整個過程,對廣大市民來說,最大的得著可能是,滿足了「我們香港終於有自己的高科技」的虛榮心。
過去長期不重視產業政策研究,只聽王于漸、雷鼎鳴這些經濟學者的話——「市場的事由市場決定」——而所謂市場,只不過反映當中大阿哥的意願,難道會聽小商戶的意見?結果政府政策向大商家嚴重傾斜,又或者扮演掌櫃分餅仔嘅角色,但由於大公司有專業團隊懂得如何和政府周旋,中小企以至個人在爭取政策幫助時總是特別吃虧,客觀效果上,政府推出甚麼優惠政策,往往益了個別推銷成功的大商企。
政府要和新加坡競爭,但就放手給只顧賺到盡的市場強者去主導發展,以為他們一定比民間和政府的決策精明,連關鍵理念(例如高科技的「高」以甚麼來衡量,只用幣值極大化原則,抑或深入民間肌理,利用資訊科技的創意,幫小商企衝破進軍海外市場的技術及文化障礙)都不搞清楚,很自然便用量化邏輯衡量(蝕本嘢不能做,怕被指控私相授受),最中立客觀嘛。只有理念和理路清晣,才有理論立足點投放資源在長期回不到本的投資上,才有突破單純做大個餅的想像力和智慧。只用量化邏輯思考,結果變成一出來就講賺蝕——市建局正是如此市儈,而科技園變出樓盤亦是同樣道理——自然也不懂得、亦無意識從長遠、宏觀而且多元的角度理解民生福祉,務求在社會不同持份者的利益之間取得理想平衡。
注釋:
- 港唯一紙包盒回收廠不獲續約 科技園:創新園用地要謹慎規劃 環保署稱不知情(19-9-2022,明報)
- 專訪港大教授鄧希煒: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30-11-2020,香港01)
- Y.t.Chan:志記鎅木廠是寶,但被當做草(15-9-2022,關鍵評論網)
- IATA指中國清零政策令香港失去國際航空樞紐地位(21-9-2022,now新聞)
文章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