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鼓應《老子導讀及譯註》導讀:「道」這個象形文字具有特殊意涵,象徵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莊大家陳鼓應以研究中西哲學六十年的精華,首度以生活觀點詮釋老子。依照八十一章原有的順序,分別予以注釋、白話翻譯,以及用淺顯的語言剖析老子的智慧。
文:陳鼓應
「道」:萬物的本原——《老子》導讀
(前略)
二、老子思想概要
1. 老子其人其書
老聃,世人尊稱為老子(約西元前五七○年——?),一如尊稱孔丘為孔子、墨翟為墨子(「子」為先生之意)。司馬遷說:「姓李氏,名耳。」這是漢人的說法。根據高亨先生考訂,春秋二百四十年間並無「李」姓,但有「老」姓。「老」、「李」一音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而「耳」、「聃」字義相近,故稱作耳。總之,「老聃」被尊稱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屢見,毋庸置疑。
老子是陳國人,後陳被楚滅,故稱楚人。「楚苦縣厲鄉」,即後來的安徽亳州府,現在隸屬於河南省鹿邑縣。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史記》稱他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司馬遷說:「孔子之所嚴事者,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分別問學於老子與老萊子,都有著作傳世,著書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書上下篇」,「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可見老子和老萊子並非一人。
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老子約生於西元前五七○年左右,約比孔子年長二十歲上下。《史記》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當屬史實。先秦典籍如《莊子》、《呂氏春秋》及《禮記.曾子問》等不同典籍都曾提及此事。
《呂氏春秋.當染》說:「孔子學於老聃。」老子和孔子的關係亦師亦友,在多種文獻記載中值得我們留意的有這幾點:
一、同源異流:老子與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繼承者與創新者。同源中的「異流」則是孔子為中國文化史上繼往開來的第一人,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為教育史上的「萬世師表」。老子則是中國哲學的開創者,他所建構的「道」論,不僅發先秦諸子所未發,更成為中國古典哲學的主幹。
二、文化與哲學的對話:文化的孔子與哲學的老子進行對話,二人談論的細節雖不得而知,但從各書記載中可以窺知孔子的問題屬於文化層面(「禮」),而老子的解答則總會從文化的議題引向哲學層面(「道」)。故孔、老間的對話就是屬於文化與哲學的對話。
三、對話的開放心態:儒、道開創人首次的對話,彼此學術間的立場與觀點雖異,而對話的心態則是真摯而開放的。這和後來孟子攻擊楊、墨,以及宋明儒者為了維護道統而排斥佛、老的狹隘心態相較,真有天壤之別。故老、孔之間的對話誠為思想史上令人神往的一個開端。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山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學中最早的一本哲學著作。《史記》明確記載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司馬遷這裡所說老子著書的篇目、主旨和字數,都與通行本《老子》相吻合。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村出土竹簡《老子》,這是繼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鄉出土帛書《老子》以來,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其下葬時間約在西元前四世紀末(戰國中期)。考慮到文本的撰寫和傳抄時間都要早於西元前四世紀末(戰國中期),我們說,郭店《老子》的問世有力地推翻了《老子》晚出說的謬誤。
陳楚文化圈是孕育老子思想的原鄉,中年以後他入朝任史官,長期沉浸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他長於思索宇宙的奧祕及人生的哲理,在孔子到周室拜訪他時,他已是當時學術界的泰斗。隨著他那精簡而深刻的著作流傳各地,我們從先秦典籍廣泛引用《老子》書中的重要概念與文句,可以證實它成書之早與影響之廣。
如《論語.憲問》引用《老子.六十三章》的「報怨以德」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其後,《墨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約十條,《管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三十一條,《莊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一百二十二條,《荀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十三條,《韓非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達七十二條,《呂氏春秋》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二十九條。由此可見,《老子》思想對道儒墨法各家各派影響的廣遠。
2. 老子思想概要
林語堂在他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中說:「孔子的學說過於崇尚現實,太缺乏想像的意涵。」「孔子的哲學是維護傳統秩序的哲學,主要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係,不但不令人激奮,反易磨損一個人對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幻想馳奔的本性。」這裡隱約道出儒家是透過社會規範的建立,以提高人的道德價值;道家是透過哲學精神的建立,以提升人的心靈境界。
林語堂又說:「儒道兩家的差別,在西元前一三六年,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被明顯地劃分出來:官吏尊孔,作家與詩人則欣賞老莊。」這裡指出漢以後,儒道分途,儒家在中國政治社會中成為顯文化及官方哲學,而道家則成為潛文化及民間哲學。
陳榮捷在他的英文著作《中國哲學文獻選編》(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說:「假如沒有《老子》這本書的話,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領會這本小書裡的玄妙哲思,我們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藝術和醫藥。」又說:「在某些層面,道家進入生命之道更深更遠,所以雖然古代從諸子百家都各道其道,但道家卻得獨享其名。」
Tags: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