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鼓應《老子導讀及譯註》導讀:「道」這個象形文字具有特殊意涵,象徵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

陳鼓應《老子導讀及譯註》導讀:「道」這個象形文字具有特殊意涵,象徵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莊大家陳鼓應以研究中西哲學六十年的精華,首度以生活觀點詮釋老子。依照八十一章原有的順序,分別予以注釋、白話翻譯,以及用淺顯的語言剖析老子的智慧。

進入老子的思想領域,讓我們先從他的「道」談起。

(一)可道之道與不可道之「道」

「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而第一位將道視為最高範疇的哲學家就是老子。《老子》第一章便指明「道」是天地萬物之始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是第一個將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學家,他認為一切萬物皆由道所出,甚至連天地都由道而來。但是道一開始並非具有形而上意味,因此我們有必要先說明「道」的原義及其如何轉化到形而上的道。

「道」這個象形文字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從「首」從「走」,象徵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當人類昂首挺立開始活動,便在天地間創造出一部輝煌的歷史。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隱含著行走的意象與創造的意義,所以老莊說「道行之而成」,又說道創生萬物(「道生之」)。

「道」的字義由行走、運行引申出秩序、方法、規准、法則等意涵。這些重要意涵,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及老子之後的戰國諸子所共同使用,並各自賦予特殊的內涵。自殷周以降,人們探索日月星辰等天象運行的規律,稱作「天道」;建立人類社會行為的規範,叫作「人道」。各家的關注雖有所不同,如孔子「罕言天道」而用心於「人道」;老子則不僅「天道」而彰顯「人道」,而且進一步將「天道」與「人道」均統攝於其形上之道中。

老子是第一個提出形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論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的思想家都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問題,也就是只探討現實世界(亦稱現象界或經驗界)的問題。

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所謂「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老子卻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可道之道」)之外,還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這「形而上」的存在是現象界萬物之所由來,稱之為「道」。

人不是一個無頭無根的存在,老子的哲學正是要探究人之存在的源頭與根由,並試圖在紛紜的萬物中尋找其活動的法則以及始源。當我們讀到前面引用的《老子》第一章文句時,就將人們的思考從常識世界帶入另一個新天地。

《老子》書上不只提出萬物本原(「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問題,還提出宇宙生成的問題(如四十二章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並提出宇宙變動歷程的問題(如四十章謂「反者道之動」,二十五章謂「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作為萬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無形、無限性的,因此老子簡稱它為「無」;它是實存而且萬物都由它創生,所以又稱之為「有」,《老子》第一章的「無」、「有」乃「異名同謂」,指稱形上道體的兩個面向。

每個哲學家都有他的一套理論預設,老子的「道」便是為現實世界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論說明而創構的。老子除了在形而上學的領域肯定道是萬物的本原和本根之外,他還賦予道幾層重要的意涵:

一、道為萬有生命的泉源。老子認為萬物都由道所創生(如五十一章謂「道生之,德畜之」),所以莊子稱它為「生生者」(《莊子.大宗師》),稱讚大道神奇的「刻雕眾形」,天地間各類品物萬種風情,使宇宙宛如一個無盡藏的藝術寶庫。

二、道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說:「萬物得一以生。」(第三十九章)這裡以「一」喻道(《韓非子.揚權》說:「道無雙,故曰一」)。其後莊子以「一」指宇宙整體、一切存在之大全。老莊視宇宙為有機的統一體,莊子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即視宇宙為無數個體生命關係之反映,而生命的每個方面在整體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匯通的。

三、道為大化流行之歷程。老子認為道體是恒動的(四十章謂「反(返)者道之動」);道的存在是廣大無邊的,道的運行是周流不息的(二十五章謂「周行而不殆」)。老子用「逝」、「遠」、「反」(「返」),來形容「道」在宇宙大化發育流行中依循著終而後始法則運轉的無窮歷程。

四、道為精神生命之最高境界。老子說過這樣一句令人矚目的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四十八章)這是說對外在世界探討所得的知識,越累積越增多;對道的體會越深,主觀成見和私心就會越來越減少。這裡所說的「為道」是屬於精神境界的修養;在人生境界的修養上,老子提到要「挫銳」、「解紛」,消除自我的固蔽,化除人群的隔閡,從親疏貴賤的差別的層次,提升到「和光」、「同塵」的「玄同」境界(參見五十六章)。老子的「玄同」之境為莊子所宏揚,而將形上之道作為提高人類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的最高指標。

(二)有無相生

《老子》第二章開頭的一段話,討論到現象世界事物之間相互對立、相互關聯以及價值判斷相對性的問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說沒有美,就不會有醜(「惡」);沒有善,就不會有不善;同理,老子認為沒有「有」,就無所謂「無」;沒有「難」,就無所謂「易」;沒有「長」,就無所謂「短」。我們以「有無相生」這一重要哲學命題為代表,來論述老子對現象世界的一些洞見:

一、事物存在的相互依存。老子看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事物有顯的一面,也有隱的一面;有其表層結構,也有其深層結構。因而觀察事象不能流於片面,思考問題不可出於單邊。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一章)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顯相(「有」),而沒有看到事物的隱相(「無」),事實上「有」、「無」是相互補充而共同發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