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鼓應《老子導讀及譯註》導讀:「道」這個象形文字具有特殊意涵,象徵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

陳鼓應《老子導讀及譯註》導讀:「道」這個象形文字具有特殊意涵,象徵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莊大家陳鼓應以研究中西哲學六十年的精華,首度以生活觀點詮釋老子。依照八十一章原有的順序,分別予以注釋、白話翻譯,以及用淺顯的語言剖析老子的智慧。

二、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老子認識到事物的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經常相互轉化。他說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五十八章「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又說委曲反能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滿,敝舊反能更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用這道理來看人生和社會,恰恰栩栩如生地呈現出如此情景。

三、事物相反而皆相成。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表明對立面雙方的聯繫性。老子系統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如有無、美醜、動靜、陰陽、損益、剛柔、強弱、正反等等,都是對反而立又相互蘊涵。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在老子相反相成的辯證思想中,「陰陽沖和」和「有無相生」是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命題。

逆向思維是老子辯證法中另一個特殊的思想方式。老子說「正言若反」,這是說合於真理的話卻與俗情相反。《老子》整本書所表達的都切合於道的正言,但乍聽時好像在說反面的話。

(三)為無為

「無為」的概念是老子逆向思維的一個範例。在《老子》書中,「無為」這個特殊用詞幾乎都是針對統治者而發的。老子期望掌握權勢的在位者不妄為、「弗獨為」(《鶡冠子.道端》,要「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其後莊子學派更將老子告誡統治者勿專權、毋濫權的「無為」理念,延伸為放任思想和不干涉主義。

老子說「無為」,又提出「為無為」(三章)。像「為無為」這類正反結合的語詞所蘊含的深意,屢見於《老》書,如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十章、五十一章)英國的羅素(Bertrand Russell)就很欣賞老子這些話,認為人類有兩種意志:創造的意志和佔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收斂佔有的衝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正是這層意思。老子還說「為而不爭」(八十一章),也與「為無為」同義,要治理階層以服務大眾(「為人」「與人」)為志,而不與民爭權奪利。

(四)道法自然

人們一提起老子,就會想到他自然無為的主張。簡言之,這主張就是聽任事物自然發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觀念,乃是「自己如此」的意思,不是指具體存在的自然界(天地),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種情狀。《老子》二十五章有這樣一段重要的話: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裡的引文分兩段來討論,前段是在提升人的地位,後段則在申說「道法自然」的意涵。老子把人列為「四大」之一,如此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這在古代思想史上是首次出現。

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這當指人的思想生命與精神生命之傳承延續而言。老子將人的地位如此高揚,為歷代道家所承繼,莊子對生命境界尤多發揮。老子在提升人的地位之後,接著講人之所以為貴,在於他能法天地之道,使他成為一個不斷把外界存在的特性內化為自己本質的過程。

人能成為四大之一,在於他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拓展自己,他能從外在環境中吸取經驗知識以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老子謂人法天地,便是意指人效法天地之清寧,效法天地之高遠厚重,進而效法道的自然性。

道的一個重要特性便是自然性。所謂「道法自然」,正是河上公注所說的「道性自然」,即謂「道」以它自己的狀態為依據,而道性自然即是彰顯道的自發性、自為性。所謂人法道的自然性,實即發揮人內在本有的自主性、自由性。

道性自然以及人從道那裡獲得自身的自然性,這學說有它特殊的意義:道也者,自由國度。人法其自性,則人處於自由自在的精神樂園。

(五)柔弱勝剛強

《呂氏春秋》論及諸子學說特點時,強調「老聃貴柔」(《不二》)。「柔弱」是「無為」的一種表述。老子之所以宣導柔弱的作用,是鑒於人類行為自是、自專而失之剛暴,權勢階層尤然。

老子生當亂世,他一方面從人性的正面處去提升人的精神層次,另方面從人性的負面處去洞察社會動亂的根源。人類所以勝出別的動物,在於他能從學習中累積經驗以改善自身,並協合同群改造環境。但人類也比其他動物更為狡詐,更多心機;別種動物不知設計同類、不會陷害同類,更沒有本事發明器械去獵殺異類。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說:「人類是病得很深的一種動物。」一旦主政者權力運用不當,就會發動侵略戰爭而導致大規模殺戮。這正是老子「無為」學說諄諄告誡主政者不可攬權、濫權的用心;也正是老子諄諄告示主政者要「不爭」、「柔弱」、處下、謙虛為懷的用意。

老子喜歡用水來比喻理想的統治者表現出柔弱不爭及處下的美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八章)
「大邦者下流,……大者宜為下。」(六十一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六章)

這些話雖然出自老子對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感發,但更像是說給歷代那些「權力傲慢」的霸主聽的。

老子對窮兵黷武者不斷發出警告:「天兵者,不祥之器,……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三十一章)「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老子的貴柔之道,無論用在治身或治國,都有益人群。老子所說的「柔弱」,並不是軟弱不舉,而是含有柔韌堅忍的意味,不失為東方智慧所發出的人間天籟之音。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