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專門扼殺學習樂趣的幾個殺手:過重視考試、死記硬背、教科書太僵化....

台灣專門扼殺學習樂趣的幾個殺手:過重視考試、死記硬背、教科書太僵化....
Photo Credit: BK@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缺乏興趣、自我激勵、反思理解、智力責任、人生經歷,以及各種學習資源,雖然講的是一般般的狀況,但是也是許多優秀學生面臨的問題。

翻譯:Wendy Chang

1999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舉行了論壇,邀請教育學家以及大腦研究學者一起座談,會舉辦論壇的原因是發現神經科學和學習有點關係,大腦神經會影響學習的發展,神經科學領域的發現重要到讓人無法忽視其成果,過去20年來,科學家對於大腦的運作更加瞭解,即使這個器官的重量只佔了身體的1/50,但是卻要用掉全身1/5的能量。

也許和大腦研究的相關科技最大突破是fMRI的發展,fMRI中文名「功能性磁振造影」,可以在你思考、感覺、或做任何事情時,掃描大腦的活動狀態, 顯示螢幕上看到亮點的地方就表示該區塊的腦神經元活動頻繁,藉由體素(voxel)的呈現,大腦中大部分區域的功能都已經知道,也因此每當大腦有什麼反應時,我們可以直接判讀出該對象的心理狀態為何。舉例來說,我們能夠觀察到潛藏的學習意願是否會影響大腦活動。

「學習」在大腦中其實是電化學的過程,會轉換外在的刺激,轉換的過程是經由突觸在神經元之間作用,有趣的是突觸的大小和數量是會變動的,他們可以擴大或縮小,甚至可以消失、但又重新出現,完全取決於他們作用的環境和狀態。在教學上來說,就是取決於當下是在學習什麼、學了多少。複雜的學習狀況或是學習主題需要複雜的神經元網絡,而有效學習就是建立該網絡的方法。有效學習就像是推動一個良性循環,當突觸愈大、愈多(我們學新東西就會製造更多的突觸),我們就愈能連結所學,也就更能有效地持續學習下去;當我們學的愈多,就需要常常複習所學,用到的連結就愈多,最後突觸就會愈大、愈多,是個循環作用。所以對教育者來說,關鍵的問題是要怎麼推動這個循環作用?

我們大約有1000億個腦細胞(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大約有1萬個突觸,如果沒有在學習的人,腦細胞的突觸就會比較少,所以總歸來說我們大概有1千兆個突觸,數量還蠻多的。而我們同時也擁有另一項東西,一個內建的賀爾蒙系統,會把學習資訊跟情感連結在一起,當你學的很順利時,會感覺很正面很快樂,神經元也會轉換這個情緒,和學習到的資訊一起儲存。這就像當你喜歡你現在所學的東西時,會學的比較快、也比較容易懂,如果是在不好的狀態下學習,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不會有持續的學習。

另外一個決定學習的關鍵因素是你學的有多「深」,當你瞭解一個問題的程度愈深時,它在你腦袋裡留下的痕跡就愈深刻,學的愈深、思考問題非常深入,就會讓突觸連結愈好,

現在,讓我們把上面講的一堆科學術語,轉換到教學用語上,當學習者喜歡學習時,他學的愈好。學習的動機應該是來自內部的,意即學習者必須希望他們自己學的更多。他們必須要有求知慾,而求知慾可以透過教育加強,什麼情況下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習者的求知慾呢?如果年輕的學習者能夠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在各式各樣的情況下和新的想法碰撞、產生火花,他們自然就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適應方法,來面對這些經驗。 新的體驗可以讓大腦發育更好,讓學習者可以將自己融入精神境界裡,不過,如果是在教科書、紀律當道的學習環境,或是學習者總是被指導要怎麼做的環境裡,上面所說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

簡而言之:要學的好,就要是自願、主動地去學,還要帶點快樂、毅力和好奇心,真正的學習只有在學習者又想要學、又想要瞭解他自己所學,才算是真正的學習。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台灣的學習狀況:

沒有間斷的考試在等著學生,不管是哪個教育階段都是這樣,讓學生無法深入學習,想要培養對於某些科目或主題的興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根本沒有時間想那麼多。

學生學習、讀書是為了考試,他們根本不懂自己為什麼要學,這也許是他們不想要學習的原因,而導致的結果也很明顯。

對於考試結果過於重視,卻沒有想要好好瞭解考試內容,只有少數人真的明白「瞭解內容」有其意義在,相反地,大部分的考試內容在考完後就被遺忘了,因為你需要清空資料庫才能夠放入更多的內容。不過被忘的愈多、刪掉的愈多,就愈少有學生能夠做到真正學習。

死記硬背已經不僅被接受,更是受到鼓勵的學習方式,但這種學習方法只不過是用來取悅老師和長輩的方法,完全是盲從他們的意見,如果講到要適應新學的事物,把它納入你的世界觀中,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

年輕人只有極少數的機會可以自己創造經驗,他們的世界是由四面水泥牆組成,在那個叫做教室的地方,有老師會下指令告訴你要怎麼做,因為他們也是被這樣命令過來的,當初都接受了,也就希望現在的人也接受。

教科書根本是學習樂趣的殺手,燒掉他們大概是教科書最能激起學習興趣的地方。

還有許多的問題。

缺乏興趣、自我激勵、反思理解、智力責任、人生經歷,以及各種學習資源,雖然講的是一般般的狀況,但是也是許多優秀學生面臨的問題。台灣的文化放大了對學習的誤解,也許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台灣的學校,成功地扼殺了年輕人的腦袋,如果負責擬定教育政策的人對於大腦神經科學的作用有所瞭解,年輕一代就能夠擁有更好的教育。

為什麼台灣一些基本的學習和教學方法,還是無視科學的根據?這根本是台灣最真正的教育醜聞,我們知道現有的教學方法都是設計用來複製文化用的,反對個人思考的文化,而不是要來教育會自動學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