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政大臣宣布50年來最激進減稅方案,工黨批「獎賞富人」,承認執政12年的經濟失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克沃滕表示,英國需要一次重大政策轉向,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在野工黨表示,這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並不能解決英國當前的生活成本危機,是一項「獎賞已富者的計劃」。
英國財政大臣誇西・克沃滕(Kwasi Kwarteng)宣布本國近50年來最激進的減稅方案,聲稱這是英國經濟的一個「新時代」。方案包括取消僅適用於高收入人群的最高所得稅稅率,並降低收入所得稅和置業印花稅,同時先前提升企業所得稅的計劃亦將擱置。
克沃滕表示,英國需要一次重大政策轉向,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在野工黨表示,這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並不能解決英國當前的生活成本危機,是一項「獎賞已富者的計劃」。
但是克沃滕堅持,他的減稅計劃是「公平」的。
減稅措施宣布之際,正值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發出警告指英國可能已經處於經濟衰退當中。財政大臣發表講話宣布方案之際,英鎊兌美元隨即大跌至37年來的新低。
放棄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經濟政策的克沃滕,已經取消通過增稅來支付公共服務的計劃,他的目標是刺激經濟增長。在下議院公布這個被稱為「迷你預算」(mini-budget)的計劃時,克沃滕表示,高稅率「破壞了英國的競爭力」,降低了工作和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他宣布,基本所得稅將會在4月下調一個百分點,至19%——比原計劃早一年。他還宣布,最高所得稅從45%下調至40%,意味著從4月起,英國將只有一個較高稅率。
還有一項出乎意料的措施是,年收入高於15萬英鎊的人群最高稅率45%將會廢除。所得稅削減,以及國民保險(National Insurance)的回調,將令較高收入人群能存下更多錢。
其他措施包括:
- 英格蘭及北愛爾蘭民眾為置業支付印花稅的門檻將會上調至25萬英鎊。
- 首次置業買家的門檻將上調至42.5萬英鎊,而他們能夠申請稅收減免的物業價值也將從50萬英鎊上調至62.5萬英鎊。
- 原計劃的啤酒、蘋果酒、葡萄酒和蒸餾酒稅率上調將取消。
- 銀行家的獎金上限將取消。
- 將設立新的投資區域,區內企業將享受減稅和放寬計劃規限,以鼓勵房產建設。
克沃滕兌現了承諾,對強生制訂的國民保險金上升進行回調。他還確認,原定將企業所得稅從19%提升至25%的計劃也會取消。
克沃滕宣布的減稅計劃,預計至2027年的總支出會達到近450億英鎊。這位財政大臣表示,這會「將停滯的惡性循環扭轉為增長的良性循環」。「我們在一個新時代需要一個新的做法,聚焦在增長上。」他說。
據英國財政部指,方案宣布後,政府國債將上升720億英鎊。收入所得稅的改變並不適用於蘇格蘭,但是企業稅和國民保險的下調是全英國通行。
「大賭博」
獨立的英國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所長保羅・強生(Paul Johnson)表示,這一方案相當於是自1972年預算案以來的最大規模減稅,減幅比預期高50%。他說,要實現這些措施,英國可能會在三年內借入1200億英鎊。
保羅・強生還表示,計劃是一次「大賭博」,錢被投進一個通膨仍然走高的經濟裡。不過,他表示,如果經濟增長「真的能跟上」,這些是「可控的」。
分析:《BBC》政治事務記者尼克・伊爾德利(Nick Eardley)
這不是迷你預算。這是激進的減稅經濟干預,是一次重大的方案調整。鮑里斯・強生的稅務計劃已被丟棄。很多家庭將會省下一些錢,但是一些最大的稅務減免將是給那些最高薪的人。而這將會花掉很多錢。
在財政大臣的算盤裡,這是值得的。人們需要幫助支付賬單,而減稅將會刺激增長。如果你提振了經濟,將會有更多的稅收,然後這會幫助在中期支付債務。但是很多人懷疑這會不會奏效。
資深保守黨人多個月來一直在警告,指這一策略是錯誤的,將會令未來的世代被債務所累。反對黨認為,政府為富人減稅是優先級設定錯誤,應該從能源公司利潤的暴利稅中籌錢。
財政部未有表示,預期會在什麼時候達到經濟增長的目標。但是財政大臣決心推進這項激進的政策轉向。最大的問題是:它會奏效嗎?
工黨形容,克沃滕的講話是「承認12年的經濟失敗」。「保守黨人不能夠解決生活成本的危機,保守黨人就是生活成本的危機,而我們的國家再也受不了他們了,」影子財政大臣蕾切爾・裡夫斯(Rachel Reeves)說。
「財政大臣今天表明了,他的優先給了哪些人。這不是增長計劃,是一個獎賞已富者的計劃。是回到過去的下滲(涓滴/trickle-down)經濟時代,是讓未來倒退,不是一個勇敢的新時代。」
自由民主黨黨魁愛德・戴維(Ed Davey,戴宏)表示:「這是億萬富豪的預算案,顯示了保守黨完全脫離了那些苦於負擔賬單的家庭。」
衰退並非「不可避免」
在減稅方案宣布時,金融市場立即產生反應,英鎊匯率和英國股市同時下挫。但是,克沃滕表示,他的減稅計劃對各個收入等級是「公平」的。
在接受《BBC》政治事務編輯克里斯・梅森(Chris Mason)訪問時,財政大臣表示:「我完全不認為這是一次賭博。」「在我看來,堅持原有的路線才是賭博。」他堅稱,不減稅,繼續奉行前任首相強生的方向,風險更大。「所以我們必須要做的是重啟,重新考慮」克沃滕說。
就工黨的批評他回應指,「迷你預算」不是承認失敗,而英倫銀行預測的衰退也「並非不可避免」。但是,他說:「我們也承認我們能夠做得更好。」
他表示,減稅、取消國民保險提高的計劃以及對家庭能源賬單提供支持將會「幫助社會裡最脆弱的人群度過一段艱難時期」。
在被問到英國經濟是否正在衰退時,克沃滕表示,雖然英倫銀行這樣描述,但是他認為就算有衰退也是小幅度的,而他希望「我們會反彈並增長」。被追問時,他拒絶確認英國經濟是否在衰退。
年度公布經濟預測
方案還包括一些政府計劃為家庭和企業能源帳單設定上限的計劃細節。克沃滕表示,這些預算中的成本是「特別不確定」,因為能源價格不穩定,但是以近期價格為凖的話,這一方案從10月起的6個月裡,總支出預計約在600億英鎊左右。「我們預期支出會隨著與供應商談判出新的長期能源合約而下降」他說。
政府通常都會公布獨立預報,來反映大規模稅務調整對經濟的影響,但是克沃滕選擇不這樣做,因為他的講話在程序上並不算是預算案。但是,克沃滕承諾,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將會在年底前公布全面的經濟預測,新年還會公布第二份。
國債的大幅上漲正值通膨處於40年新高之際,從而令利息支付增加。9月22日,英倫銀行將利率從1.75%提升至2.25%——14年來最大幅——這樣做是為了給物價降溫。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13國「超級央行週」登場!市場預期美國將「鴿轉鷹」升息3~4碼,貨幣緊縮到2024年
- 打擊失控的通貨膨脹:歐洲央行破紀錄升息三碼,英國凍漲家庭能源費到2024年
- 「溫」與「飽」二選一:英國電費比去年貴一倍,新首相特拉斯祭出「政府補助凍漲」會有效嗎?
- 英國通膨創40年新高,鐵路工人再度罷工癱瘓全國路網,訴求加薪對抗物價危機
- 英國博士生津貼難以支應通膨物價,校方建議:可以當保姆、遛狗或賣直銷增加收入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