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德國智庫讚「台灣教育DNA」(下):台灣絕對有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的潛能

德國智庫讚「台灣教育DNA」(下):台灣絕對有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的潛能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有良好的基礎建設、由下而上的草根創新動能、令國際稱羨的制度法規開放性,以及敏捷的跨界合作文化。不過,要讓台灣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還有個更根本的門檻必須突破......

文:楊逸帆
採訪、資料整理:閉恩濡

基於前篇KAS基金會的認可與分析,一種異於既有典範的「教育國際化策略」在筆者腦中逐漸浮現。

美國與英國挾全球頂大密集的優勢,圍繞頂大招牌,建立了一整套國際教育產業鏈。除了到頂大留學本身就是重要的「貿易」行為,作為語言能力判定依據的TOEFL、IELTS等測驗,作為入學依據的SAT、ACT、GRE、GMAT、A level等測驗,作為申請大學拔尖參考的AP課程與評量等等,及其周邊顧問、課程、教科書等服務與產品,都為兩國帶來龐大產值。

基於美英頂大入學機會的稀缺性與高度競爭性,不只遍布世界各地、領美國或英國文憑的境外初等與中等學校或認證學程,往往被視為前往美英大學留學的跳板,兩國在世界各地成立的頂大分校,也成了留學本校以外許多家庭趨之若鶩的選擇。十餘年來,隨MOOCs等線上課程平台的發達,各種純線上學位或學分課程也成為頂大重要的獲利來源。

相比頂大密集的美英,新加坡、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選擇了一種區域高教樞紐或集散地的戰略定位。

新加坡率先於1998年建立了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聯盟,並陸續引入與杜克、耶魯等名校聯名的獨招學程,成為亞洲最早的主要留學樞紐。馬來西亞繼九零年代開始導入數所澳大利亞大學分校後,2008年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打造了「依斯干達教育城(Iskandar EduCity)」,讓來自全亞洲的學生可以以更低廉的成本取得英國紐卡索(Newcastle)、雷丁(Reading)、南安普敦(Southampton)大學等名校學分或學位,方便後續進入各名校深造。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分別於2003年與2006年設立了自由貿易特區「杜拜知識園區(Dubai Knolwedge Park)」與「杜拜國際學術城(Dubai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ty)」,不只吸引英國密德薩司(Middlesex)、曼徹斯特(Manchester)、伯明罕(Birmingham)、澳大利亞沃隆崗(Wollongong)等大學設立分校,更以近三萬國際學生與近三十所大學集聚的基礎,力求發展創業創新。

與多數國家不同,芬蘭的國際亮點不在高教而在初等與中等教育。2000年代因PISA國際評比竄紅後,芬蘭政府在2010年便正式發表白皮書,宣布將以教育做為國家品牌,並致力於成為領先全球的「教育型經濟體(education-based economy)」。隨後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成立了以「教育輸出」為宗旨的Education Finland計畫,聯合全芬蘭的教育學者專家與教科書、教具、電腦軟硬體甚至家具、遊具等所有相關教育的代表性企業組成「國家隊」,致力於向全球輸出客製化的「教育總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

除了向主動尋求導入芬蘭式教育的地方政府、機構或學校提供客製化服務,來自海外的教育參訪也成了國家教育委員會的收益項目。

台灣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的潛能

台灣或許不如美英,聚集著全球頂大;不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杜拜資本雄厚,可以把頂大直接請來進駐;也不如芬蘭,有PISA背書的「國教奇蹟」;但台灣有良好的基礎建設、由下而上的草根創新動能、令國際稱羨的制度法規開放性,以及敏捷的跨界合作文化。

台大啟動沉浸式投影展演空間(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比起上述國家,台灣的強項不見得是提供一套套「現成的」教育商品,但我們異於國際的條件,讓我們最有機會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或「研發之島」。以下謹就此方向拋磚引玉,提出幾種可能作法:

  • 加強支持教育工作者實驗與創新能量,開創「國際教學創新交流平台」與社群:

由於學生學習需求不斷有機變化,非標準化商品服務所能滿足,現場教師需要因應學生與情境脈絡不斷研發、創新教案或教學方法。

透過支持教育工作者的現場研發與實驗,開創國際教學創新交流平台,相對於普遍可見於全球的傳統教育商展,將有望吸引全球具有教學創新動能的教育工作者形成國際教學創新社群;這將為台灣教育現場注入源源不絕的國際創新資源,也讓台灣成為全球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自我增能或共學管道之一。

  • 設立「國際教育創新學程」,吸引國際學子在台灣參與現場教育創新實驗:

台灣除了108課綱明確提供了「校本課程」這個在主流體制內創新實驗的「留白」,實驗教育三法提供了完全無框架的教育「自定義」機會,「台灣吧」「美感教科書」「課後共學」等不以取代學校為目的的教育創新實驗也在台灣蓬勃發展。

透過設立「國際教育創新學程」,媒合台灣各種教育創新實驗場域,有望吸引並提供國際學子參與現場教育創新實驗的難得經驗(國際現行教育學程的核心大多仍是「教學實踐」而非以「創新實驗」),並為台灣教育現場注入國際活水。

  • 設立「國際教育創新實驗園區」,成為華語市場教育新創孵化重鎮:

設立國際教育創新實驗園區,聚集台灣個人/團體/機構實驗教育與教育NPO、教育新創、教育研究單位,並成立國際教育創新實驗孵化器,媒合海外教育新創與國內教育實驗創新之意見交流與合作,以台灣第一手教育實驗創新經驗與know-how催生教育創新服務,也提供海外教育新創面向華語市場的最佳測試場域。

  • 設立「國際實驗教育證明」與獎學金,吸引海外自主留學:

回應國際青少年gap year與自主學習需求,以及許多國家不承認在家自學或體制外學習等限制,可比照個人實驗教育申請與證明辦法,開放全球青少年申請來台進行一年以上個人實驗教育(並提供適量獎學金機會),讓全球青少年有機會於期間獲得由台灣政府頒發的正式自主學習認證、學習歷程不間斷,進而提升「台灣實驗教育證明」作為「教育通貨」在全球教育界的使用與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