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土新增4萬4665例、死亡53例:疫情可控,「0+7」入境防疫新制10/13起如期實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另外,指揮中心也修正出入境的團體旅遊指引。王必勝說明,入境的團體旅客皆由旅行社安排專車接送,同時也不得與國人同桌用餐。若是旅客有出現確診的狀況,將由導遊協助通報。目前相關指引已與觀光局溝通,屆時會在與業者進行宣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公布國內新增4萬4665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4665例本土個案及215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前5名的縣市為新北市(9170例)、台中市(5879例)、台北市(4961例)、桃園市(4832例)、高雄市(4060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7例具慢性病史、3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日死亡案例中有1名青少年。該名個案為18歲的男性,本身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因此長期在家中使用氧氣,本身並沒有接種過新冠肺炎疫苗。該名個案在13日因為有咳嗽的症狀而自行快篩呈現陽性,而後在當天至急診並住院治療。
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在住院後突然意識不清且血壓下降,因此緊急對其進行插管治療,並轉到加護病房進行治療。但在住院期間仍因下消化道出血等併發症而不幸在26日過世。
另外,今日也新增4例MIS-C的兒少個案。有3名個案的年齡介於3至8歲,目前都已經康復出院,另外1位則仍在住院治療中。
羅一鈞指出,該名仍在住院中的個案為14歲的女性,本身沒有慢性病史也有接種過3劑疫苗。該名個案在9月10日有確診過新冠肺炎,但在26日陸續有發燒、胸悶、腹痛與腹瀉等症狀並送往急診。
羅一鈞說明,該名個案經急診檢查後,發現有血壓偏低跟心臟酵素偏高的情形,經醫師診斷後,當時懷疑是MIS-C合併心肌炎與休克。因此後續安排在加護病房進行治療,並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該名個案在治療後病況有所改善,在28日已經轉至一般病房進繼續進行治療。
另外,羅一鈞還補充說明1位心肌炎重症的個案。
羅一鈞說,該名個案為1名12歲的男童,本身有接種過1劑疫苗並有副甲狀腺疾病。該名個案在22日有呼吸困難、嘔吐與全身無力的狀況,當天至急診檢查後便發現有急性心肌炎、肺炎與呼吸窘迫的情形,因此收治加護病房進行治療。當時,住院時進行PCR顯示為陰性,但26日再次篩檢後呈現陽性,Ct值為35.7,目前病況仍然不樂觀,因而仍在加護病房積極救治。
羅一鈞說,由於該名個案Ct值偏高,因此需要後續進一步研判病症是否為新冠肺炎所直接引起。
此外,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有鑒於目前國內疫情預期且可控,且次世代疫苗第1劑也即時開打,醫療量能與防疫物資皆充足。因此,基於以上考量,將一樣在10月13日實施「0+7」的入境措施。

王必勝說,自10月13日開始,機場將恢復常態的入境通關模式,屆時會將審單區還有sim卡的區域皆撤除。不過,為了處理現場有症狀的旅客,因此會維持發燒篩檢站。另外,4劑快篩將在拿完行李過海關的時候發放,也會進行多元且廣泛的衛教宣導,並說明現行的防疫規定。

此外,指揮中心也說明「0+7」實施後,防疫車隊、旅宿與團體旅遊的規劃。
王必勝指出,在10月13日後防疫旅宿將全數轉為一般旅館經營,交通部屆時會在加強溝通並在轉型期給予獎勵措施。另外,確診隔離則是在一般檢疫所處理,移工與境外生則是會由教育部與勞動部研擬配套措施。至於防疫車隊則持續營運,並優先載送有症狀的入境旅客。
至於團體旅客的入境規劃,王必勝表示,入境的團體旅客皆由旅行社安排專車接送,同時也不得與國人同桌用餐。若是旅客有出現確診的狀況,將由導遊協助,並同樣依照現行轉送與收治流程辦理。王必勝說,目前通報機制與相關指引已與觀光局溝通,屆時會在與業者進行溝通與宣導。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10-01 疫情衝擊之下飯店業者積極轉型應戰,觀光業有望迎來「U型反轉」但得先補足人力供應鏈
- 2022-09-30 本土新增4萬3280例、死亡50例,研議縮短確診自主健康、指揮中心解編需滿4條件
- 2022-09-29 今日本土新增4萬4665例、死亡53例:疫情可控,「0+7」入境防疫新制10/13起如期實施
- 2022-09-29 各國COVID-19疫情逐漸收尾,「大流行」開始與結束的具體標凖是什麼?
- 2022-09-29 疫情及加息影響,香港財政赤字攀升陷經濟困境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