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增4萬3280例、死亡50例,研議縮短確診自主健康、指揮中心解編需滿4條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指揮中心公布,今日新增4萬3280例本土個案及50例死亡個案。在記者會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近期有在研議調整確診者,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的時間,朝向將原先的7天,縮短為一次陰即可解隔。而指揮官也回應現場媒體提問,表示指揮中心若要解編或是降級開設,須滿足4條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4萬3505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3280例本土個案及22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0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萬3280例本土病例,為1萬9886例男性、2萬3371例女性、2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新增破千的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840例),臺中市(5789例),臺北市(4672例),桃園市(4570例),高雄市(3986例),臺南市(2807例),彰化縣(2258例),新竹縣(1220例),屏東縣(1130例),苗栗縣(1077例),新竹市(1048例),宜蘭縣(1030例),雲林縣(1008例)。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6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5日至9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8日至9月27日。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2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9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7例),美國(9例),加拿大及泰國(各4例),菲律賓、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各3例),奧地利、柬埔寨、法國、馬爾地夫及德國(各1例),另16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30日至9月29日。
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的本土個案,相較於前一天來得少,但若是與上禮拜五做比較,還是有上升的現象。由此判斷目前的疫情還是處於高峰期,僅是上下的一個變動,還沒有真正的下降趨勢,因此呼籲民眾應持續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切勿掉以輕心。

死亡與兒童重症個案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的50例死亡個案中,有3位年僅40多歲,算是比較年輕的個案。3位原先都存在一些慢性病史,包括肝硬化、酒精性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分別是因為染疫後有產生肺炎或心臟衰竭等原因而不幸過世。
在兒童MIS-C的重症個案部分,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一名本身沒有慢性病史的兩歲女童MIS-C個案。女童有接種過一劑的疫苗,8月10日時曾確診過,在9月22日時開始陸續有發燒、腹瀉、嘔吐等腸胃症狀產生,就醫後除了懷疑是腸胃炎,也發現草莓舌與發炎指數升高,因此住院。目前經藥物治療病況有改善,目前留置一般病房觀察。
羅一鈞也補充12歲以下孩童重症個案分析,表示今(2022)年累積的兒童重症個案已來到234例,其中151例判定為MIS-C,腦炎與肺炎則是排名第二位與第三位。另外重症個案中,有6成6是屬於0-5歲的孩童。疫苗統計部分,這234例的重症中,有8成以上(193)是沒有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的,因此還是呼籲家長盡速帶兒童前往施打疫苗。

在全齡的中、重症個案部分,羅一鈞說明,至9月29日為止,已累計2萬7960的病例數,佔總感染數為0.44%。致死率也與上周相差不多,維持在0.16%。
羅一鈞說道,若是將中重症的患者區分出年齡層進行分析,則可看到90歲以上的長者,在致死率的部分有持續的下降,與上週的7.25%致死率相比,下降0.09個百分點,來到7.16%。另外在80多歲與70多歲的年齡層,與上週相比也都分別下降0.02、0.03個百分點。羅一鈞分析,此趨勢應與確診通報以及投藥的效率提升有關。

國內疫情政策調整
在Covid-19確診者解隔條件調整的討論上,羅一鈞表示,有看到輿論在討論是否會因國境解封而改動確診解隔條件,他再次重申,目前的確診個案解隔條件,從5月31日修訂以後就一直是按照同一套標準施行,目前還是會維持確診者7+7的模式進行。
羅一鈞表示,雖然目前按照原規定施行,但近期有在研擬將7+7的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日期,改為僅需一次的家用快篩陰性就能提前解除,詳細的程序與文字仍在研究中,預計在下周就能與民眾做報告,並公布實施。
至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編的時間,今(29)日稍早,衛福部長薛瑞元有表示會存在到明年6月底。指揮官王必勝則認為,當初指揮中心是由行政院來成立,未來如果要做調整或解散,也會是由行政院進行相關決定。
另外,王必勝也補充指揮中心除了解編,也有降級開設的可能,這些都會視疫情的狀況來決定。
- 確診數、中重症數的量是否穩定下降
- 是否有更新且具有威脅性的變種病毒出現
- 整體疫情流感化的程度,是否可放心
- 指揮中心目前從事的工作是否可以常態化,並交給其他行政單位進行。
王必勝表示,如上述4點都達到了,就有解編或降級開設的調整空間。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85萬724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39萬3061例排除),其中646萬1400例確診,分別為3萬4879例境外移入、642萬646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1萬10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萬1037例本土。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10-01 疫後消費新生態:餐飲業加速邁向「電商化」重新擁抱商機,百貨業需找回習慣電商消費的民眾
- 2022-10-01 疫情衝擊之下飯店業者積極轉型應戰,觀光業有望迎來「U型反轉」但得先補足人力供應鏈
- 2022-09-30 本土新增4萬3280例、死亡50例,研議縮短確診自主健康、指揮中心解編需滿4條件
- 2022-09-29 今日本土新增4萬4665例、死亡53例:疫情可控,「0+7」入境防疫新制10/13起如期實施
- 2022-09-29 各國COVID-19疫情逐漸收尾,「大流行」開始與結束的具體標凖是什麼?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