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自助餐」:批踢踢鄉民們的言論如何「腫足騎士」?

「黑人自助餐」:批踢踢鄉民們的言論如何「腫足騎士」?
戴維斯(Quincy Davis)(中)。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批踢踢的「腫足騎士」或許並非特例,但鄉民的言論卻能反映出在地球另一端,缺少和他者的日常互動經驗,產生實質的刻板印象和影響。

藉由探索「黑人自助餐」的脈絡和各種衍生出來的意義,本文呈現批踢踢鄉民的種族歧視,其包含了文化和生理面向(例如認為黑人「本性」容易犯罪和喜好享樂),並且將不同種族歸類在不同的種族位階(社經地位、運動能力、外表吸引力)。即使有少數鄉民支持BLM,他們仍屬於少數且容易被標籤為「覺青」。「黑人自助餐」的普遍使用也顯示了鄉民不支持黑人的「雙標」並且對於黑人經常以種族為「藉口」來爭取(不應得的)權益感到不以為然。

本文並觸及一個較少被討論的面向:鄉民們的言論同時反映出了他們自身的歷史經驗、受主流種族論述的影響、以及如何看待自身文化和他者差異。身為黃種人,批踢踢鄉民內化並再製了「模範少數族群」的迷思(在社經地位上高於黑人且融入美國主流社會)[6],但同時也發展出一套論述來詮釋其自卑感和奴性(在其他面向上低於黑人、很少爭取權益、或被黑人歧視)。黑人在BLM中爭取權益的努力,和台灣人的奴性和謙卑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疫情中黑人更被視為是潛在仇恨亞裔的來源群體,這些因素都加深了群體間的文化差異(cultural alienation)並減低了鄉民瞭解黑人經驗的意願。

批踢踢的「腫足騎士」或許並非特例,但鄉民的言論卻能反映出在地球另一端,缺少和他者的日常互動經驗,產生實質的刻板印象和影響。跨種族團結的理論重視體制上的侷限(例如政策缺失)或是有限的資源導致群體衝突;本文認為:要討論跨種族團結的挑戰,還應該要考慮種族意識形態的遺緒,是如何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身、他者和理解群體差異。種族化的視角和自身文化認知(例如自卑、奴性),解釋了為什麼反亞裔仇恨和反歧視黑人這兩種社會運動無法相互合作,反而是在不同的面向被拿來競爭和比較。

要消弭種族之間的潛在衝突,我們有必要系統性地去理解和檢視種族主義的文化根源。對於台灣人來說,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去爭論究竟黑人還是黃種人的生命比較重要,而是增加對於他群(黑人)經驗的連結性(relatedness)以及對於結構性種族主義的了解。唯有透過對於種族主義及其影響有更深的理解,並連結至對於自身和他者的認知,我們才能對於黑人爭取平權運動有更多的同理心,也才能開啟跨種族合作的契機。

最後,必須提出的是,批踢踢是個特殊的場域,網路的特殊性容易造成不負責任和極端的言論,鄉民的言論無法代表其他台灣人民、潛水鄉民或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想法。「批踢踢看天下」可能有見樹不見林的風險。其次,推文或噓文無法看出背後的原因和脈絡,關於其他種族的看法和自身文化反思仍有賴於其他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訪談來補足。

註釋

[1] 關於BLM的討論已經有很多,例如楊鈞傑,2022。〈運動紀實:BLM的都市叢林游擊戰──紐約非暴力的藝術抗爭〉,《巷仔口社會學》。

[2] https://rdrr.io/rforge/tmcn/man/NTUSD.html

[3] 請參閱:艾斐然,2021。《種族、偏見與歧視》:文化性的種族主義似乎只建立在觀念上–對黑人根深柢固的偏見,《關鍵評論網》。

[4] 請參閱Bonilla-Silva, Eduardo. 2001. White Supremacy and Racism in the Post-Civil Rights Era.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Bonilla-Silva, Eduardo. 2003. Racism Without Racists: Color-Blind Racism and the Persistence of Racial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5] 可參閱Edgar, Amanda N., and Andre E. Johnson. 2018. The Struggle over Black Lives Matter and All Lives Matter.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6] 關於亞裔美國人如何建立模範少數族群的自尊,及其如何影響亞裔和非裔之間的團結來抵抗歐美白人為主的殖民和帝國主義,請參閱Liu, Wen. 2018. “Complicity and Resistance: Asian American Body Politics in Black Lives Matter.” 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21(3):421-51.

本文經巷仔口社會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